近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百余名师生化身“行走的思政课”探路者,将课堂延伸至全省11个县市的20余个乡村。从湖州安吉余村的创客竹林到湖州南浔荻港的桑基鱼塘,从杭州淳安下姜村的共富活泉到湖州长兴吕山乡的智慧羊场,师生们在绿水青山间探寻共富基因。
此次活动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设立的国家一流课程“水分子思政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由校内多部门和学院协同组织,基于学生专业背景集结了十余支特色团队。在湖州南浔荻港村,“桑水蚕心”团队用测绘数据验证千年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在湖州长兴吕山乡,“羊名立万”团队见证智慧养殖的革新实践;在衢州开化龙门村,师生们目睹水利工程让溪水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Ⅱ类;在杭州淳安下姜村,探究“红色+绿色”的产业融合路径;在绍兴棠棣村,研究“兰花水脉”背后的生态共管机制。
在杭州梅家坞村,师生团队探究数字赋能茶旅融合;在湖州安吉余村,师生团队记录青年“数字游民”的创新案例;在湖州德清五四村,师生团队挖掘“党建红+生态绿+产业金”的融合密码;在嘉兴桐乡,“茧织古韵”团队见证蚕业的古今变革;在温州泰顺,师生们为药发木偶设计“元宇宙”传承方案;在绍兴嵊州小昆村,“清泉润乡”团队聚焦单村水站建设的难点,现场算清“用水账”和“健康账”。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实践团队演示药发木偶搓引线步骤。王蕊摄
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分子思政社会实践”课程打破课堂边界,构建起校地共育的生态体系。课程以校内各部门、各学院联动为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为生态治理的“制度韧性”注入理论深度。活动已形成50余份调研报告、11个村IP设计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据介绍,接下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师生将带着“宣讲工具包”和“共富案例库”走进“千万工程”样板村,开展青绿课堂“1+N”巡回宣讲,在绿水青山的实践中扎根生长,书写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答卷。(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