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有部分用户选择了ARM路线服务器,但在实际业务使用中,发现并不如厂商说的那么好,存在迁移、兼容等问题……
为何国产ARM服务器,实际使用与想象中差距甚远?
ARM服务器中庸选择,性能有局限性
近几年ARM服务器宣传红红火火,造成了ARM服务器一夜取代X86服务器成为主流这一错觉。而实际上,据数据统计,目前国内ARM服务器市场占比仅有7%,主要分为华为鲲鹏系和中国电子飞腾系,下游厂商包括神州数码、长城、浪潮、联想、宝德、同方、五舟等等。
ARM架构作为精简指令集,最大优点是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格式种类少,操作和控制简捷;而缺点在于编译后指令长度长,内存需要较大。如果说复杂指令集CPU执行某项任务一条长指令即可完成,那ARM架构在处理任务是则需要三、四条指令。因其指令集特点,ARM芯片多靠堆核心提升整体性能的方式,在多线程任务中表现良好,但是在需要单核主频的场景下就难堪大任。
例如在数据库应用中,还是能采用X86服务器则不使用ARM服务器。因在数据库存储过程中,CPU单核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影响着数据库操作运算的快慢,ARM架构处理器是属于低频处理器,单核性能远低于X86架构处理器,因此并不适用于数据库应用场景。
从某部委组织的国产化数据库HotDB、中兴GoldenDB等做的兼容测试和性能测试结果看,ARM架构处理器的生态很弱、性能下降幅度也很大。
业务迁移、性能调优耗时耗力
除了性能有局限以外,ARM架构的生态不健全也为迁移部署造成阻碍。因主流X86生态和ARM架构并不兼容,用户如果要从X86环境切换到ARM架构平台,最大的工作量在于迁移适配。
经常遇到某软件应用在ARM生态没有覆盖,如果是开源软件,需要去上游社区去沟通做适配;如果是商业软件,还需要联合厂商额外做。
要不就是在迁移ARM平台后,发现无法表现出较好的性能,需要整机厂商深度参与做性能调优,而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优化效果也很难保证。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这些大量的迁移调优工作,耗费时间周期较长,在这段时间内业务只能停摆,造成的损失无人承担。
维护复杂,升级流程坎坷
在完成复杂的迁移调优之后,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使用后还会遇到高故障率问题。据金融行业某用户反应,国产某ARM服务器在资源使用率达到 70%-80% 左右就会出现问题,可能跟相关产品的适配不兼容有关联。这让用户不得不把ARM服务器部署在开发测试环境或者非关键应用的生产环境,不敢用于主要业务应用。
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在故障率上,而是出现故障后修复能力比较弱,很多故障都无法做根因分析,而且因为美国制裁的原因,国内ARM服务器无法得到国外关键部件厂商的技术支持,有些故障根本无法解决。
在ARM公司宣布不再向国内出口先进版本之后,ARM架构面临着实质卡脖子问题,这让ARM芯片及服务器也不再符合自主可控要求。并且国内芯片厂商无法获得最新版本ARM v9授权,至今已经三四年没有发布新款芯片。
这对用户而言,如果现有的ARM服务器使用几年后到寿命了,将面临着没有新品ARM服务器可用于性能升级。要是从ARM体系再切换回X86体系,付出的成本将更为高昂。
当前某些ARM服务器厂商为了促进销售,会提供免费迁移调优的服务,但条件需要用户整体系统都采用ARM芯片。这种做法学习自IBM,相当于把用户绑架在ARM体系内,后续如果再升级或维护,则会收取高昂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