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徐晋 许雯斐 通讯员 耿瑞雪 王若宇
当南京福加自动化的“光储充”项目把阳光酿成清洁电力,当华塑数字能源的储能变流器在毫秒间稳住电网“脉搏”,当金恒科技的“工业大脑”让南钢吨钢能耗再降1.8%——眼下,江北新区正用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悄然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故事。
9月20日,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智能制造主题会议拉开帷幕。这场以“智造跃迁——从智能感知到装备革命”为主题的盛会,不只是一场技术大咖的“头脑风暴”,更像一扇窗:透过这里,能清晰看见中国制造业如何跳出“效率提升”的单一维度,朝着“智能+绿色”的更深层次突破。院士的前沿理论、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成果、企业的落地实践在这里交织,绘就了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无疑是这幅图景中最生动的“实景地”。这里不仅有多家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更在钢铁、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点上突破、面上开花”的产业格局。
这份底气,源于国家级新区对产业变革的敏锐洞察,更源于其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担当。
思想激荡:共探“智能+绿色”融合新路径
“制造业的下一次突破,不是‘更智能’和‘更绿色’二选一,而是两者深度绑定。”会议开场,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李世华教授的观点,就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共鸣。他在《面向智能制造的自主智能系统研究进展》报告中,用一个个具体的技术案例,拆解了自主智能系统如何为“装备革命”搭起“理论骨架”——小到生产线的智能传感器,大到整个工厂的协同控制系统,自主决策能力的提升,正让装备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优化”,而这种优化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能耗、减少浪费。
来自德国的XRBT创始人李锋带来了更具颠覆性的实践分享。他展示的“打印工艺生产高性能电池”技术,打破了传统电池制造“高能耗、高污染”的刻板印象:通过3D打印的精准控制,电池材料利用率提升30%以上,生产过程能耗降低近20%。“这不是简单的工艺改进,而是从源头重构制造逻辑。”李锋的话,让现场不少企业代表眼前一亮——新能源智造的“绿色密码”,或许就藏在这样的技术革新里。
圆桌论坛环节,欧洲科学院院士罗开红抛出的问题,直指产业落地的“痛点”:“现在我们有不少‘灯塔工厂’,单个工厂的能效、效率都很突出,但如何让这种效益像森林一样连片生长,而不是停留在‘单点闪光’?”
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有学者提出,需要建立跨企业的能源协同平台,让一家工厂的余电成为另一家的补充;也有企业代表建议,行业应制定统一的“绿色智造”评价标准,避免“为智能而智能”的形式主义。这场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却为江北新区的实践提供了多元思路——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实实在在的绿色效益、产业价值。
三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成果发布,更是让这份“价值导向”变得具体可感。机器人共享控制技术,能让同一台机器人根据不同订单灵活切换任务,生产线的柔性度提升50%,避免了传统生产线“一停全停”的能耗浪费;流体热控产品的创成式设计与增材制造一体化技术,通过AI算法自动生成最优设计方案,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材料损耗减少25%;而面向癌症诊断的细胞智能检测仪器,则将智能制造的精度用于医疗领域,检测效率提升3倍的同时,还降低了试剂消耗——这些创新虽来自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指向: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更高效、更精准、更绿色”的发展需求。
这场盛会早已超越了“技术交流”的范畴,更像一次产业生态的“集体校准”。它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江北新区推动的智造跃迁,不是追求“技术领先”的噱头,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制造业“高能耗、低效率”的老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企业实践:扛起智能制造绿色转型大旗
在福加自动化的园区里,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银蓝色的光伏板铺满厂房屋顶,如同给建筑披上了科技铠甲,将9月的阳光转化为汩汩绿电。这些电能被一套精密的智慧系统精准调度,为整个园区注入绿色动能。
“公司的‘光储充’项目即将在10月底竣工,这个集光伏发电、储能调峰与智能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工业园区的用能方式。”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自主开发的能碳管理平台,福加实现了能源的智能调控,光伏发电优先供给充电负荷,余电储存,高峰放电。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福加打造的德基广场节能改造项目,在确保这个日均客流量达30万人次的商业综合体不停业的前提下,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绿色升级”。改造后,制冷机房全年运行能效比从3.2提升至5.6,能效提升幅度达75%,年节电量约145万kWh,节省的电量可支持400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经权威机构检测认证,该项目达到“领跑级”标准,成为行业内争相学习的标杆案例。
南京华塑数字能源总经理朱祥这些天难掩喜悦之情,他带领团队刚刚拿下一笔价值800余万元订单,这是企业创新发展路上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专注于储能变流器研发的华塑数字能源,其核心产品PCS(储能逆变器)犹如电网的“智能稳定器”,是储能系统与电网或其他交流负载之间电能转换的关键设备,能在2毫秒内对电力波动做出精准响应,这一速度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企业自主研发的无缝备电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湖北孝感、国能青海等多个重大储能项目,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
自今年3月正式运营以来,华塑数字能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朱祥透露,企业今年营业额预计突破六千万元,同时产品也在积极申报国际认证,准备在国际市场大展拳脚。
金恒科技为南钢打造的智慧运营中心,构建起钢铁厂的“数字大脑”。42米长的智能大屏上,数据如江河般奔流,实时呈现着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状态。通过上百个智能算法模型,系统能对生产环节实现精准预测与优化。金恒科技高级AI专家黄子昊介绍,这套智能系统不仅使铁水质量提升13%,更推动吨钢能耗下降1.8%,自发电比例提升5%。在辽宁凌源钢铁的落地项目中,该解决方案帮助钢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12%,人员优化30%,能源消耗降低5%,展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效。
这些创新实践宛如一颗颗明珠,串联起江北新区智能制造的璀璨图景。在这里,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能效标准,智能化手段实现着精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着产业全面升级。智能制造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更开辟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态构建:新主城打造智造发展新高地
迸发的创新思维,如春雨般浸润着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智造跃迁”理论框架的同时,一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变革,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会议期间,多项重要合作顺利完成签约。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与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创新研究院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与WFM机器人集群协同服务AI基座平台项目、无创脑机接口麻醉机器人项目签署产业合作协议,为智能制造领域注入新的创新动能。这些签约项目犹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将在江北新区这片创新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江苏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正在热烈讨论智能协同系统的最新进展。“我们致力于让机器更智能地理解环境和任务。”中车数字副总经理徐修俊介绍,企业将多模态大模型与自主开发的物联网平台深度融合,使设备具备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在生产车间,智能机械臂通过先进的算法训练,能够自主完成精密操作,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南汽江北新区基地的总装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全速运转。机械臂灵活舞动,精准完成电池包的组装作业。这里每年可生产24万台套电池包,产品涵盖磷酸铁锂、半固态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刚刚下线的MG4电动汽车整齐排列,独特的“东来紫”车漆在灯光下流光溢彩。这款拥有39项领先配置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半个月就获得2.6万个订单,成为智能制造与市场认可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些创新实践的背后,是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精心构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园区不仅培育了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5G工厂,还形成了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梯队。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已为200余家规上企业提供了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智能制造办还会同南京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共同推进南钢“钢铁大模型”项目,与金恒科技共同开发的5个主导场景已顺利完成模型试跑。
暮色渐浓,园内依然灯火通明。生产线上,智能设备精准运转;研发中心里,创新灵感不断迸发。从这里出发,一场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的智造新航程顺势启航,全速驶向崭新的产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