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板的老问题:光发电太浪费
你家楼顶要是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邻居肯定夸你时髦又环保。但很多人不知道,光伏板其实有个“隐形浪费”——它把太阳光里一大半的热量直接晒成废热散掉了!
举个例子:夏天正午的阳光照在光伏板上,大概只有15%-20%的能量变成电送进你家电表,剩下70%以上的热量要么让板子烫得能煎鸡蛋,要么白白散到空气中。这就好比你烧开水只喝了一口,剩下的全倒掉了。
欧洲人十几年前就琢磨这事:能不能把这部分废热也利用起来?于是搞出一种叫PV/T系统的新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给光伏板加个“热水夹层”,发电的同时把多余的热量收集起来,冬天供暖、夏天洗澡都能用。
二、实测数据说话:发电供热双丰收
欧洲人没光喊口号,他们真刀真枪做了实验。比如希腊的团队(Tripanagnostopoulos等人)对比了普通光伏板和PV/T系统的表现,结果很直观:
发电效率:两者差不多(毕竟核心都是光伏电池),但PV/T系统因为板子温度更低,实际发电反而更稳定(高温会让普通光伏板效率下降)。
供热能力:PV/T系统额外能产出热水,相当于白捡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的功能。
环保账:生产同样多的电和热,PV/T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光伏板+普通热水器”的组合低得多。
国内也有类似验证。比如上海某小区试点的光伏光热一体化项目,冬天供暖的电费省了40%,夏天还能给空调冷凝器降温,间接省电。
三、技术拆解:怎么实现的?
PV/T系统的核心原理就三点,小学生都能听懂:
双层设计:在光伏板背面贴一层导热管或水箱,太阳晒热板子后,热量被传导到水管里的水。
强制冷却:用小水泵让水循环流动,相当于给光伏板“物理降温”,发电效率更高。
一机两用:流出来的热水可以直接接进地暖、水箱,或者储存起来备用。
技术上分两种主流类型:
水冷型(常见):用管道循环水吸热,适合北方供暖。
空冷型(南方适用):用空气带走热量,成本更低但效率稍差。
欧洲人还搞了详细成本分析,结论是:虽然PV/T系统初期安装贵10%-20%,但用个三五年,省下的电费和供暖费就能回本。
四、为什么国内还没普及?
你可能纳闷: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没见小区里大规模装?原因很现实:
认知滞后:国内光伏推广初期主打“单纯发电”,很多人根本不知道PV/T的存在。
安装麻烦:传统光伏板只要屋顶有空地就行,PV/T系统得考虑水管布局、保温储水,老房子改造成本高。
标准缺失:国内相关技术标准还在完善,厂家良莠不齐,消费者怕踩坑。
但变化已经开始了。比如浙江某企业推出的“光伏热水幕墙”,直接把PV/T模块做成建筑外墙材料;广东的别墅区试点“光伏+地暖”套餐,冬天采暖费直降一半。
五、普通人能用上吗?
答案是: 能,但得挑对场景。
农村自建房:屋顶面积大,装一套PV/T系统,夏天洗澡不用烧热水,冬天地暖有保障,综合算下来比单独装光伏+热水器划算。
工商业屋顶:工厂厂房的屋顶装PV/T系统,发电自用,热水供员工宿舍,长期看省大钱。
政策风口:国家现在推“光储直柔”建筑,未来可能把PV/T纳入补贴范围(参考目前光伏补贴政策)。
避坑指南:
别贪便宜买杂牌货,优先选带储热水箱的一体机;
安装前让商家算清“发电收益+供热节省”的总账;
北方用户重点关注防冻设计,南方优先选空冷型。
六、未来趋势:和建筑一起“进化”
欧洲的《BISTS设计指南》早就提出:未来的房子应该像“会发电的热水瓶”——把光伏、光热、储能全集成到建筑材料里。国内也在跟进,比如雄安新区的部分建筑试点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组合,本质上和PV/T异曲同工。
技术进步也在降低成本:新型吸热材料、智能温控系统让PV/T效率越来越高。有专家预测,再过5年,这类技术可能像当年的LED灯一样,从“高端选项”变成“标配”。
总结
光伏板别只用来发电!欧洲人早就证明,加个热水功能就能让一块板子干两件事,既省电费又省供暖费。国内虽然起步晚,但技术不复杂,关键是要打破“光伏=只能发电”的老观念。如果你家正打算装太阳能设备,不妨多问一句:“有没有发电供热两用的方案?”——毕竟,能省的钱为什么不省?
《综合能源协调运行与商业设计(上).pdf》
电子书共107页,页数太多不在一一叙述,如需全文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