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苹果iPhone Air引发的通信革命正在中国加速落地。
今日,中国移动正式上线eSIM业务预约页面,用户登录中国移动APP即可提交手机号预约办理,成为三大运营商中首个开放线上预约入口的先行者。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大陆首款纯eSIM手机iPhone Air的商用进程迈出关键一步,也暴露出运营商在技术适配、市场策略与用户争夺中的激烈博弈。
目前,中国移动APP的eSIM预约页面设计简洁,仅需填写手机号并勾选同意条款即可完成登记,但页面未明确标注业务开通时间、套餐价格及办理条件。
尽管如此,截至9月21日18时,预约页面显示“排队人数已超15万”,部分用户反馈“提交后收到短信提示‘业务正式上线后将优先通知’”。
中国移动客服回应称,目前eSIM业务处于“商用试验阶段”,仅支持11位手机号码,需本人携带身份证至线下营业厅办理,且同一身份证下eSIM与实体SIM卡总数不得超过5张。
此外,每部手机最多激活2个运营商的eSIM号码,每月补换卡次数上限为5次。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移动已推出预约激励政策:凡在2025年12月31日前开通eSIM的用户,可获赠“50GB流量叠加包×2个月”。
此次eSIM预约热潮的直接推手是苹果9月发布的iPhone Air。作为中国大陆首款完全取消实体SIM卡槽的机型,iPhone Air的硬件设计强制要求运营商支持纯eSIM方案。
苹果官网显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将为该产品提供eSIM服务,但具体上线时间“依监管部门审批情况而定”。
行业分析师指出,eSIM的普及将彻底颠覆运营商的传统盈利模式。过去,运营商通过“实体卡+合约机”绑定用户,而eSIM允许用户在同一设备上自由切换运营商,甚至实现“一号多用”。例如,用户可为智能手表、车载设备共享主号套餐,无需额外办理副卡。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eSIM”搜索量同比暴涨300%,多设备联网套餐销量增长240%,折射出市场对无卡化服务的强烈需求。
面对eSIM浪潮,三大运营商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
中国移动:以“预约”形式提前锁定用户资源,尽管业务未正式上线,但通过收集手机号构建潜在客户池。业内人士透露,此举旨在“抢占市场份额,避免联通、电信后来居上”。
中国联通:以“技术适配”为由拖延进度。其客服称iPhone Air的eSIM服务“仍在测试中”,但记者发现,联通APP的eSIM专区仅支持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手机业务长期缺位。分析认为,联通或因担心eSIM冲击其高利润的穿戴设备套餐业务而持观望态度。
中国电信:选择广东、四川、安徽、江西四省低调试点,其他地区业务“下线待定”。这种“小范围试水”策略既可降低政策风险,又能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eSIM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运营商需升级核心网、数据管理平台以支持远程写卡,而部分老旧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此外,监管层对eSIM的审批态度谨慎,涉及用户实名制、跨境通信安全等敏感议题。
尽管如此,行业普遍认为eSIM是大势所趋。其不仅关乎用户体验升级,更是物联网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智能汽车、工业传感器等设备均需通过eSIM实现“即开即用”,大幅降低联网成本。
中国移动研究院专家表示:“eSIM将推动运营商从‘管道商’向‘服务商’转型,竞争焦点将从套餐价格转向网络质量与服务创新。”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eSIM的便利性显而易见。北京用户李女士表示:“以后换手机不用跑营业厅换卡,出国旅游也能随时切换当地运营商,省时省力。”但也有用户担忧安全风险,如“远程注销SIM卡是否会被黑客利用”。
法律专家提醒,eSIM的虚拟化特性要求用户更注重账户安全,建议开通双重验证、定期修改密码,并选择信誉良好的运营商服务。
截至发稿,中国移动尚未公布eSIM业务正式上线时间,但业内普遍预期将在10月iPhone Air正式发售前落地。
上一篇: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开幕
下一篇:周鸿祎有了“机器人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