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崔治
通过5G网络接收指令的定尺带锯精准落下,切割得毫厘不差。红色的自动码垛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将型钢精准打捆。“这是今年4月1日投产的‘550连轧生产线’,现在第二条生产线的厂房已经建成,产能是这条的3倍。10月份我们还将开工建设第3条生产线,对前两条生产线的产品进行深加工。”8月25日,看着眼前由智能机器、高速网络与精准算法构筑的现代化生产场景,鞍山紫竹轻型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吉峰眼中充满期待。
为啥连建3条智能生产线?公司工艺总工程师洪泽告诉记者:“我们生产的特种钢材,不少产品在国内是独一份的存在,目前订单源源不断,产能已直接拉满。”
特种钢材被誉为钢材品类中的“高精尖”产品。它到底“特”在哪?“比如我们为国家电网新疆哈密线独家定制供应的耐候角钢,要求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能在恶劣环境中保障电网安全。还有为中车集团输送的护轨槽钢、侧梁槽钢都是我们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对强度、耐候性和尺寸精度都有着极端苛刻的要求。”洪泽说。
生产这些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的特钢产品离不开技术支持。公司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研发理念,组建了一支核心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坚生产工艺与材质配比,成功实现了技术突破。目前,多项自主研发产品已投入市场,正在积极申请专利。未来,每年将至少申请6项专利,通过技术的不断提升,持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已投产的550连轧生产线长达1公里,满负荷运转下,年产量能达到30万吨。产线投产4个多月来,累计实现产值4.54亿元,目前产品正被紧急发往国家电网等重点项目。
“这条产线的最大优势在于‘智造’,它有别于传统的连轧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高。”洪泽指着高效运转的生产线告诉记者,与传统产线相比,其核心控制系统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闭环控制,“工人只需在控制室输入参数,设备便能自动调整各项关键指标,轧制质量更稳定、更优异、更精准。”洪泽表示,智能化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这一核心竞争力更将人力从高温、高强度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整条生产线仅需8名技术工人进行操作与监控,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5G网络在产线的应用,确保了海量生产数据的瞬时传输与响应,让自动码垛、智能切割等环节无缝衔接,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高效与低耗。
第一条生产线的成功投产,为后续建设注入了强大信心。目前,第二条产线的厂房主体已建设完毕,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于明年全面投产,产能在90万吨左右,将进一步扩充高端产品产能。第三条智能深加工生产线的征地工作已全部完成,将在今年10月开工,明年4月竣工,将极大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终端的完整闭环。
从第一条生产线的“开门红”到第二条和第三条生产线的“加速跑”,鞍山紫竹轻型特钢项目稳步推进。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近60亿元、利税约3亿元,带动就业600余人。这条腾飞于鞍山老工业基地的紫竹“特种钢”新巨龙,正以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尖端的产品研发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生动诠释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