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见习记者郭莎 广州报道 “AI中医为我精准把脉,提示湿气重、气血不足,还给出了饮食调理建议;戴上AI眼镜,瞬间进入沉浸式智慧办公场景;再和灵巧的机器人握手、互动。”这是观众小武在第33届广州博览会(简称:广博会)上的真实体验。
刚刚落幕的广博会俨然成为新质生产力应用的秀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创新科技,正通过一个个可触、可感、可用的场景应用,悄然走进大众生活。
18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83个意向签约项目,400.81亿元的意向签约总额——第33届广博会用一连串硬核数据,证明着这场博览会的价值与影响力,也展现着广东的科技创新机遇与经济活力。
广博会何以成为观察广东经济活力的最佳窗口?答案藏在两个“场”的转换之间:它是新技术锋芒毕露的展示体验场,更是产业资源高效配置的精准对接场。在这里,体验与交易并行,秀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机遇;对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广东面向未来的全新竞争力。
广州机智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将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展示了AI水质检测仪、AI虾罾等多款设备。农户无需再日夜蹲守池塘,通过远程平台即可实时监测水质、控制设备,显著提升了养殖的智能化与便捷性。
众多感兴趣的观众前来询价,机智云公共事务总监林泽德介绍,这款增氧机控制器设备定价在几百元,农户也能负担,大幅减少他们的重复性工作。事实上,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已在物联网领域深耕近二十年,并为这一技术找到了新的垂直应用场景。
工作人员展示AI虾罾应用界面,郭莎/摄
无人机展区热闹非凡,各种飞机模型吸引了观众目光。慧飞智控是一家专注于低空经济的无人机全产业链服务商,除展示多款无人机模型外,无人机飞手培训也是其一大亮点。
“现在无人机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工程测绘、救援、巡检市场应用也存在一定缺口,我们在海珠区设立实训基地,培训了大量飞手。”销售经理梁富艺表示,目前公司有计划在广州其他区拓展实训基地。
“当你走进地铁,刷卡进站的瞬间,系统就已经开始通过云计算为你提供便捷服务了。”在品高股份展台,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一位小观众讲解公司产品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就像地铁调度、客流分析这些看不见的服务,都是运行在云端,让我们出行更高效、更智能。”作为深耕轨交、公安、政务等多领域的云服务提供商,品高股份已成功落地广州地铁、广州市电子政务云等多个标杆项目,持续推动着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品高股份展台,郭莎/摄
广州天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来自白云区,在现场展示了全球首款特种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和移动充电机器人“天机充”,“天魁1号”可应用于宽温高湿、强磁多尘、易燃易爆等多种危险复杂场景,“天机充”主要解决固定式充电桩部署中配电容量不足等问题。2024年天机智能在广州的在地产值超过了1300万元。
“天魁1号”机器人,郭莎/摄
不难发现,这次广州博览会上,已不再是高新技术的炫技,而是一个个有意义的应用场景精准找到目标客户。置身展馆之中,从智慧农业到工业智能巡检,从轨道交通升级到精准医学检测,新质生产力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深度融入、持续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AI中医展台火爆,郭莎/摄
广博会既是前沿技术的展示窗口,更是高效的资源对接平台。
在现场,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多个区政府为企业搭建的线上服务平台。以南沙区为例,线上平台展示了惠企政策包、申报指南、政策咨询电话、热点政策等入口,为企业提供了省心省力的办事指南。
广州科伊斯企业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全息显示技术,因招商引资政策来到广州南沙区。“我们之前位于广东东莞,南沙区提供了免息、税费优惠等更多有利政策,从地理位置上看,与广州其他区域、深圳客户的合作也更便捷了。”展台工作人员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黄埔区则开发了“企服电波”,平台除了展示政策外,还能帮企业做宣传推广,传播企业新品发布等动态。在“供需对接”模块,多家企业在平台上发布了“需求信息”或“供应信息”,以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对接。
在企业科技研发、产业落地上,政府也在积极的牵线搭桥。展会现场举办了广州博览会新质生产力新企新品推介会、“双向赋能”项目签约等系列重要活动,邀请行业领军企业大咖分享产业发展的洞见,组织优强企业代表作路演推介,为国内企业拓宽市场、深化合作提供高质量交流与合作平台。
机智云公共事务总监林泽德表示,这样全国范围内的高质量交流机会很难得,既能交换行业认知,也能带来潜在的合作客户。
从实验室技术到市场端应用,从企业研发到政策配套,广博会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超级接口”。广州紧密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选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突破,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以广州博览会为桥梁,展示和对接供需资源,赋能企业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正持续引领广东的增长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广东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未来,随着政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广东有望在更多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性增长,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