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中网
这轮融资潮,到底是怎么热起来的?
来源丨投中网
7月9日上午10点,我换好防尘服,走进了富临精工位于绵阳南郊的工厂车间。这片占地约150亩的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每年能够为比亚迪、上汽、蔚来等60多家主机客户,生产变速箱电磁阀1000万只、GDI泵壳400万只、减速器齿轴170万套。2024年,这条产线被拓展到了具身智能领域,开始为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生产机器人关节。
不过,生产“机器人关节”只是整个计划中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具身智能们相信,富临精工这条高度自动化、配置大量机械臂的产线,就是最完美的商业落地场景。在这里,就连这里的气味和噪音也有很极强的“象征意义”——为了保证工人们的健康,精密加工的车间里需要保持恒温通风、配发隔音耳塞,并建立了阶梯负责制来保证生产安全,机器人员工们显然完全不会感受到这一层“不适”。
而我收到的这份邀请函,则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信号:
有四台智元机器人自研的A2-W轮式机器人,将在这天下午完成一场持续作业,帮助产线上的人类同事们搬运800多个物料箱。一支来自智元的团队已经提前驻场进行调试,排查每一个出现的报错信息,他们的任务是确保接下来的3个小时能够顺利“创造历史”。根据介绍,这将是“全球首次”有“通用具身机器人”在工业现场”、且有“直播见证”的情况下完成“常态化作业”。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也穿上了防尘衣,坐在这几台机器人的身前。除了全程参与直播解说,他本身也是机器人作业中测试“人员避障”中的一环。在直播前的群访中,王闯自信地为整场活动定调:“如果这个场景能做好,市场容量就已经足够大,已经足够能给客户带来很大价值了。”
但在直播间里的弹幕里,涌进来的观众却基本都在聊另外一件事:在直播的前一天晚上(7月8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公告,智元机器人将收购公司约67%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智元创始人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
虽然智元方面不断强调,本次收购不是借壳上市,而是“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的重组上市”。但一家150亿估值的超级独角兽,身处最热门的投资赛道,再加上并购交易的红利窗口期,给了市场充足的想象力。于是上纬新材股价股价从7.85元,仅用了17个交易日冲高至110.48元,涨幅1400%。
更让观众们兴奋的是,对于具身智能的整个产业来说,这其实是整个7月里“平常的一天”。就在智元这场“全球首次”的直播前后两天,共有6家具身智能的初创公司官宣了“亿元”级别以上的融资,分别是拿到近5亿元的星动纪元、拿到数亿元的云深处和跨维智能、拿到“亿元级”的小雨制造、超过1亿美元的星海图、完成1.22亿美元的它石智航。
与此同时,这些发生在7月的融资事件普遍拥有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轮次”:
它石智航在7月拿到的这笔轮融资的定位是“天使+轮”——不带加号的“天使轮”发生在2025年3月,当时他们以1.2亿美元的规模创造了“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的最大融资额纪录”;
星海图完成的是“A轮系列融资”中的“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这A轮系列融资从2025年初就已经启动,通稿称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
7月下旬官宣完成了两轮融资的众擎机器人,轮次分别是“Pre-A++”和“A1”——他们的Pre-A是在2025年4月完成的,投资方是来自阿联酋的Stone Venture。
投中嘉川CVSource记录了“陡然拔高”的曲线,2025年前7个月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事件达到了123起,其中上亿规模的融资事件46起,足够按照行业习惯称得上一个“周期”、一场“潮”了。但这些数字、字母、符号混搭在一起,人们更能优先感受到的情绪似乎是:“急”。
为了搞清楚这轮具身智能融资为什么“急”、是谁在“急”,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给了涉及在这些交易中的投资方和创业者们,尝试寻找一些融资新闻里那些没说出来的想法。
“连徐大姐都来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在正式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一件事:“急”,是不是氛围带来的错觉?
通常情况下,创投双方会按照财务数据、估值金额来定义轮次。财务数据至少乘以2、估值数据至少乘以2,才是“标准的新一轮”。以此为前提,融资轮次里出现的“+”、“Pre-”、“数字编号”代表着初创公司的核心财务数据、投资方所使用的估值模型并没有出现“质”的提升。相应的,“+”、“Pre-”、“字母+数字编号”的大量增加、多重组合,指向了三种可能性:
-企业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选择在核心财务数据相同或相近、估值模型很难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启动新的融资;
-企业在同一轮次内引进了多位投资方,但不同资金属性决定了不同的合规流程,因此需要用“+”或者“数字编号”分批对外公布;
-企业基于品牌辨识度的考虑,通过增加“轮次”的特殊性来吸引市场的注意力。
这三种可能性所暗示的行业趋势是本文的重点,后面会有详细讨论。这里你需要知道的是,这三种场景通常只会出现在买家够多、共识够强、政策足够利好的赛道里,在前几年低空经济、自动驾驶、TMT投资潮里都能找到先例。而进一步与先例们横向对比,本轮的融资潮有两个“鲜明特点”:
第一,在此前的融资潮里虽然也不乏“数个+”或者“字母+数字编号”的融资事件,但更多集中在后期轮次中,比如闪送在IPO之前融到了D++轮、易控智驾完成过C++轮、天数智芯完成过C++轮。而这轮融资潮的“特殊轮次”大多集中在A轮及更早轮次中。对比起来,更接近本轮状态的先例是2022年前后的生物医药赛道,仅统计2022年到2023年Q3这个区间,整个生物医药赛道共发生超过20起Pre-A+轮融资,9起A++轮融资,宁波华科润生物还出现过Pre-C+这样的轮次;
第二,此前融资潮中的融资事件通常是按照“一次一件”的节奏来对外官宣,而这轮融资潮中有一些企业选择同时官宣两轮或多轮融资的完成。例如上面提到的众擎机器人所完成“Pre-A++”和“A1”轮就选了同时官宣,做出类似选择的还有傲鲨智能、因克斯智能等。与此同时,一些投资方也选择在同一天官宣多笔相同赛道融资,例如7月21日当天京东官宣完成对三家具身智能的领投,分别是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称不上“急”,2025年前7个月的具身智能也最起码贡献了近年来强度最高、频率最密、创投双方姿态最积极的融资潮之一。
此外,拿掉“轮次”和“投资金额”,拆解单个投资案例,也有彩蛋。
比如,一些背靠或孵化于大产业方、看上去并不缺乏资金以及落地场景的具身智能企业,也选择了在2025年前7个月这个区间范围内完成融资。由追觅创投孵化的魔法原子就是一个例子:2025年5月,魔法原子官宣完成了新一轮规模为“数亿元”的战略融资,此时距离他们官宣完成1.2亿元天使轮融资还不到半年。从地平线机器人事业部发展起来的地瓜机器人,也在此期间完成了独立一年半以来的首次外部融资。
比如,投资方是“高度多元化”的,产业资本、高校基金、VC/PE、政府引导基金这些当前资本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都参与了本轮融资潮,并且还能够继续细分。例如在产业资本中,有半导体产业资本(例如宁德时代投资银河通用)、有汽车产业资本(例如比亚迪投资帕西尼、富临精工与智元合资成立安努智能)、人工智能产业资本(例如商汤投资帕西尼)、有互联网大厂资本(京东、美团、百度等)。
在“高度多元化”同时,这些投资案例甚至表现出了“高度兼容性”,不乏大产业方、VC/PE、政府引导基金这些资金属性、投资策略不同的投资方,出现在同一融资事件的场景。以帕西尼为例,在5月到6月连续敲定的两轮A轮系列融资中,投资方包括比亚迪、TCL创投、毅达资本、尚颀资本、基石资本、商汤国香、中信里昂等,涵盖了产业资本、VC/PE、银行券商。
更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星海图。星海图的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中,包括国资背景的基金——无锡创投集团、北京机器人基金、亦庄国投;包括大厂CVC——美团龙珠、米哈游、中金保时捷基金;包括活跃的科技圈VC——BV百度风投、凯辉基金、襄禾资本;还包括这几年一直活跃在消费圈的风投女王——徐新徐大姐的今日资本。
徐新在星海图融资通稿中的发言也挺值得琢磨的。她说在投资星海图之前,今日资本已经把“整个具身智能看了一圈”,而星海图是少数能让她眼前一亮的项目,因为星海图联创赵行虽然是个教授,但却充满了“狼性”,每天从“早晨10点干到晩上12点”,这让徐大姐觉得团队不简单,于是“立马飞苏州工厂”、“当天就拍板决定领投”、“三个月内又追加投资”。
这与当时她投Boss直聘时的表述差不多,具身智能已经有移动互联网的味儿了。
“现在是投资人们的竞争”
确认好了前提,现在进入正题。在近几年的市场语境里,如果一个赛道忽然升温,最常见的解释是“热点带动下的Fomo情绪”。这个解释背后的潜台词是,符合风险投资诉求的、能在短期内实现高增长的赛道越来越少,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最有性价比的做法,就是更早更快地进入有热点的赛道,尽可能地吃到“舆论泡沫”——至于是否真是有迭代意义的技术、是否真有落地的可能,那都是次要考虑的条件。
2023年的“LK-99”事件就具体地呈现了人们的这一层共识。当时韩国科研团队找到室温超导材料的新闻出现之后,大量的讨论并没有集中在学术证伪、技术前景上,而是讨论投资人表现出来的“积极跟进”态度。很多人相信LK-99的出现将引起资本市场一系列“蹭热点”式的连锁反应,例如会有“科技巨头”宣布国产自研超导“遥遥领先”,会有“几十家A股企业”宣布进军室温超导领域,股价拉升后,会有“某搜索引擎企业”宣布自家公司早在五年前就已研发超导;会有“某科技圈大佬宣布融资5千万,组建团队誓要三个月内做出全球第一超导”。
再加上今年4月投资圈顶流朱啸虎的那次“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表态,如今密集且抽象的融资轮次,很容易被代入到同样的叙事里。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轮融资潮,到底是怎么热起来的?
SEE Fund合伙人马麟相信“热点”肯定是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实际上具身智能在2024年下半年已经有些降温了,但春晚的人形机器人表演、4月的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以及一些其他事件,悄然地帮助具身智能再次升温,“到现在已经算是大众饭桌上的话题,能被触达的受众都被触达了,这就是阶段性的(热度)高点。”
但“热点”并不是主导因素。从技术路径的角度来看,这轮具身智能融资潮实际上是“大模型投资潮”的一种延续:由于背靠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清华大学天津电子院,有浓厚的“软硬件结合”氛围,实际上早在大模型创业潮的时候,SEE Fund就很自然地开始关注具身智能领域内的项目,只不过当时“市场中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大模型吸走了”。直到2024年下半年,大模型创业市场相对进入稳定期——在笃信人工智能是未来最大的技术主题的前提下,投资人们“需要寻找新的更前沿的方向”。
再加上Deepseek在年初的爆火,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科技行业在“工程思维”上的巨大优势,同样能放大“工程思维”优势的具身智能也自然就承接了大模型创业潮的热度,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主题。
判断路径相同的还有联想创投。在7月的联想创投CVC创投周上,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在一次专访中提到:“2023年四五月,我们在海外参加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学术顶会,见了不少专家。虽然那时候美国的具身智能创业和融资都还没起来,但我们在了解技术路径之后认为,Transformer的框架有非常大可能性改善模型在物理世界的泛化能力。所以我们就在2023年下半年连续投了好几家。”
华兴资本先进制造组负责人李子越也把本轮的融资潮,看做是“大模型创业潮”的一部分。投资人们的主要判断逻辑是,进入2025年后“模型能力出现了大幅度提升”,而其中机器人是最能体现“模型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一个应用,且“能力提升的速度和加速度超过市场预期”。
在这个前提下,虽然“很难说具身智能出现了一个GPT时刻”,也仍然缺少“特别量化的指标来做估值定价”,但相较于其他赛道也“确实是一个可预见的确定性”,值得“提前做布局”。
洪泰基金高级投资副总裁王秋提到了“成本因素”:与大模型相比,具身智能赛道的“人才密集型”底色更浓,模型训练成本更低,规模通常只需要几B到几十B,这直接让更多的机构“有机会上牌桌”,也顺理成章地吸引很多“跨界投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身智能出现本轮融资潮的最合理解释,就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只不过一体两面的是,具身智能作为一条完整、通畅的技术路径上,迈过了早期萌芽阶段的一环,更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进而让融资事件整体上更加高频、密集、抽象,也顺便带出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这轮融资潮是由谁推动的?
在华兴资本6月份进行的一次市场调查中,33%的投资人主要关注赛道为“AI科技及应用”,19%关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相关的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产业链,分别占比9%、8%、6%。且与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上半年出手超过5次的人民币及双币基金,比例分别上涨到26%和35%。这份调查涵盖VC/PE、产业资本、国家基金/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家办,收到有效反馈超过140份。
(图源:华兴资本)
李子越表示,这就是一场在“资产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由资本端主导的融资潮,并且投资人们并不担心会陷入另一场“百团大战/共享大战”,因为“百团大战”更多的是模式驱动型的创新,这种模式在资本的参与下,必然会发生市场和资源快速收敛、向头部聚集;而具身智能是Physical AI,算法和物理本体的结合无异于“再造一个世界”,需要在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场景里落地,所以最终的市场格局会更加的分散且多元,“会诞生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
王秋认为具身智能这条赛道可贵之处在于,在大谈“范式转换”的当下,提供了一个稀缺资源:阶段性验证。“哪怕只是简单的pick and place(抓放),如果能够实现,哪怕只是泛化的pick and place也非常有价值。”王秋说,“这就说明行业处在不断进阶的过程。”
马麟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你们投了A公司之后,还要再投B公司”。他觉得这是外部观察带来的“误解”,真实的情况是“竞争都出现在投资人层面”,在市场端他的几个portfolio“几乎没有竞争”,因为下游应用可想象的空间太大了,行业处在早期,更多的是同向而行,共同培育好这个产业。
“不如你去问问朱啸虎”
第三个问题是:在这轮融资潮里,投资人们最大的疑虑是什么?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容易“过快”给出答案的问题,很适合直接套用朱啸虎的那次经典对谈。朱啸虎说具身智能最让他头疼的一点是“商业化看不清楚”,问了“好几个CEO”可能得商业化客户在哪里,结果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那种“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具身智能表现出来的“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太快”,基于“早期阶段VC”的职责只能被理解为一个“卖出”的信号。
当然,朱总的发言在当时饱受质疑,大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表达了公开的反对。比如张颖就直接在朋友圈里直接说“朱老板别闹”,“一片光明,百花齐放,有点泡沫再正常不过。”
4月亦庄马拉松之后,质疑声到达了“沸点”,因为包揽那场马拉松亚军和季军的松延动力,就是朱啸虎“批量退出”的案例之一:2024年3月,金沙江创投曾经参与了松延动力的天使轮融资,2024年年底,金沙江创投选择在一个“估值低点(约3亿元),把老股给卖了”。而据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透露,在机器人马拉松结束后,“投资人纷至沓来,公司估值也从赛前的5亿元涨到了20亿元左右”。
但到今年5月,水下通用机器人研发商世航智能宣布连续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5000万元融资,天使+轮由招商局集团招商启航资本领投,金沙江是Pre-A轮的联合领投方。除了他们之外,云泽资本、昆山天使基金、吴中金控、鞍羽资本也参与了这两轮投资,同样集齐了产业资本、财务投资人和地方政府资金——这似乎暗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存在,相当一批投资者相信“机器人赛道”的重点,是场景,而不是“人形”“具身”“智能”。
我也试着针对创业者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年初朱啸虎的‘批量退出’爆火,是否代表着目前投资人们其实缺乏信心?”创业者们普遍不置可否,表示以他们的立场聊这个话题“不合适”。一位创业者明确表现出了“不耐烦”,他说:“我觉得你这个问题,不如直接去问问朱啸虎。”
从结果上看,例如SEE Fund似乎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SEE Fund从2023年就开始投资具身智能,在早期阶段就参与了银河通用、松延动力、穹彻智能、星海图、智平方、无问芯穹、光轮智能等明星企业,但今年出手明显减少。他和同行们进行了很多交流,大家普遍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有新意的东西。
但马麟并不认为具身智能处在一个停滞的、仍然在讲故事的状态。同样以“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为例,在SEE Fund看来这场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推动具身智能行业进入了一个“批量走出实验室”的阶段,“敢把东西拿到大家的面前去给大家看,不然就只能躲在屏幕后面去拍视频……无论是通过换电池也好,还是临时换件也好,至少能跑完20多公里,在阳光下跑了几个小时已经是很难的一件事了。”
真正影响投资人们“出手”的地方,还是在于具身智能拥有一条完整的技术路径,在大模型创业潮的推动下经历了概念的萌芽期、概念性产品的试错期。在这个前提下,一家有投资潜力的具身智能企业需要“展示出自己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实现金流收入,至少要表现出创造规模性收入的可能性”。
同样在这个前提下,一家踏踏实实发展的具身智能企业实际上会很务实的去规划自己的现金流。“公司需要用钱招揽人才,但也不需要像大模型公司那样全都是顶级人才,这也不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律。在硬件层面上,在产品没有定型和用户大批量的确认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大量采购硬件,这块的成本支出可控。可能最大的成本支出,就是想要做到可观的性能,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这个也会带动硬件支出的增长。”
马麟说,“未来有不确定性,所以大家没有那么烧钱,按现在的投入水平和效率来看,不做改变线性发展下去,有的公司的现金流储备能花很多年都是有可能的。”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暗示着这轮融资潮其实是一次“防御性的融资潮”,“具身智能本质上是一门软硬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这些人(具身智能的创业者们)深刻的理解一个问题,就是软硬结合这件事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你要有足够多的钱,去应对不确定性的冲击。”
而这个观察也成为了马麟目前在看项目的时候,对于创始人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是:“为什么是现在?是出于对创业和技术的热爱,还是觉得这个市场太热了,想去做冲浪者——我们复盘下来,其实跑的比较好的(具身智能企业),都是核心人员在潮水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就在做这件事情,也许是科研、也许是创业,但都坐过冷板凳坚持到了现在,有足够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这个时点出来(的创业者),我觉得会有一个很大的干扰,我首先要排除这些干扰。”
这让我想到了“地平线智驾科技畅享日”上,地平线副总裁苏箐的发言,“如今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都已经改行去做具身智能机器人了,但连一个自动驾驶都搞不定,有什么资格去做机器人?”
王光熙则在一次群访中提出了一个反问:泡沫肯定有,但关键在于怎么定义所谓的泡沫?有一部分人对“泡沫”的定义是估值过高,这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具身智能市场以及应用价值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一旦未来这家公司或者这个行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够被印证,那么所谓的“泡沫”的可以消化的,除非这个赛道因为某种原因历经三、五十年才能达到预计的商业价值。”
王秋相信“分歧”是必然存在的。一方面,他相信“对于人工智能这种星辰大海的赛道,需要做长期发展的考虑,需要前瞻性地审视,尤其是技术没有实现拐点的领域,需要坚持自己的投入”。但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终归投资的是“企业”,而在企业层面,需要“不断有商业化的闭环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因此王秋在看项目的时候,会更多和创业者们交流这样一个问题——哪些技术是更靠近拐点的?“我们会沿着这条主线来去跟创业者进行交流,看他对于整个技术拐点的判断,会判断他是不是一个比较顶尖的创业者。”王秋说,“我们会更偏好从产业背景里边出来的团队,因为他们这件事相对有更强的判断。”
我在绿洲资本的回答里看到了同样思路。他们给我的回复是:“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具身智能创业者和投资人,其实在长期愿景上并无太大分歧。大家都认同,这是一个注定会到来的方向,而产生讨论的部分在于:我们究竟该沿着哪条路径走过去?目前的技术路径是否最优?落地应用的方式是否合理等。”
从这些回答来看,具身智能算是完成了大模型都没能做到的事:成为了一个足够符合当下“技术迭代”主题,又在“市场经济”的规则里表现出足够适应性的,合格投资主题。这件事情甚至在近几年所有的新兴赛道里,几乎只有具身智能做到了。
李子越非常乐观地看待正在发生的一切,因为“投资人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逻辑,对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等进行选择……如果有共识性的疑虑,就会出现赛道向某一种技术或者某一种模式的聚集,但是现在并没有出现技术和模式快速收敛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