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日前,山西证券执委会委员兼研究所所长刘军就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相关领域形势发表观点。他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国与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核心在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随着金融支持强度、精度与效度的提升,特别是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精准滴灌”与“长钱”投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新兴及未来产业在资本市场与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下加快壮大。
刘军认为,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火电行业低碳化改造等领域将迎来发展机遇。
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算力、模型、应用全方位突破态势
目前国内模型训练需求仍在持续,并且推理侧需求有望快速爆发,推动头部互联网厂商的AI算力支出保持高增,并且地方智算中心项目不断增加,国内AI算力需求持续旺盛。AI服务器是算力的重要承载设备,而AI芯片是AI服务器的关键组件,成本占比可达70%,将充分受益于下游需求的持续释放。目前AI芯片国产化率正快速提升,根据IDC数据,2024年国产AI芯片出货量已超过82万张,市场份额约30%,随着国产芯片在性能、产能、生态上加速突破,未来AI芯片国产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
DeepSeek R1发布以来,国内顶尖大模型持续快速迭代,目前在性能上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并且在图像生成、视频生成、推理性能方面大有赶超之势。根据最新的LMSYS榜单数据,GPT-5登顶总榜榜首,而国产大模型中Qwen3、DeepSeek R1、Kimi K2均跻身总榜前十。与此同时,国产模型性价比凸显,相比于GPT、Gemini、Grok、Claude等系列的模型,DeepSeek系列、Qwen系列等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具备极强的价格竞争力。
目前国内AI应用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但随着基座模型能力提升叠加模型开源,AI技术的行业场景化落地有望加速。7月3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作为新一轮国家级产业政策,本次“人工智能+”行动明确要求政府和国企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有望带动AI应用在政务、金融、能源、工业制造等行业的快速落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提升
2025年1-7月,我国汽车行业销量为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其中,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1584.1万辆,同比增长13.4%;商用车销量为242.8万辆,同比增长3.9%。2025年1-7月,汽车出口368万辆,同比增长12.8%,乘用车出口295.5万辆,同比增长9%。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汽车行业有望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来更多突破。
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庞大,技术进步持续突破,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提升,抗外部风险韧性增强。2025年1-7月,新能源汽车完成销售822万辆,同比增长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7月当月,新能源汽车完成销售126.2万辆,同比增长2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48.7%。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层面不断突破。电池领域,比亚迪推出高电压平台与兆瓦闪充技术;智能驾驶领域,激光雷达的成本持续下降,AI算法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驾驶软硬件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这一系列成果,极大提升了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了抗外部风险的韧性。
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政策推动产业加速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车企积极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前沿技术,如比亚迪推出全场景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东风岚图与华为合作提升智能驾驶水平。在绿色化上,新能源汽车本身零排放,生产过程也朝着绿色工厂迈进。高端化方面,诸多品牌发布高端车型,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牌形象。
火电行业低碳化改造成为传统工业体系向绿色高端转型的核心场景
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的背景下,火电行业通过技术迭代、系统协同与循环经济模式,正从“高碳排放大户”蜕变为能源系统的“灵活调节器”与“低碳创新载体”。
技术升级驱动能效跃升减排与经济性双赢。火电行业通过“三改联动”(节能降碳、灵活性、供热改造)大幅提升能效。2024年全国煤电已完成改造4.85亿千瓦,占“十四五”总目标(6亿千瓦)的81%,其中节能降碳改造贡献供电煤耗下降至297克/千瓦时(2023年数据),较2020年降低4.6%。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降至251克/千瓦时(全球最优),热效率突破50%,碳排放强度较亚临界机组下降20%。2025年企业加速技术升级,改造投资回报率显著提升——以AI燃烧优化系统为例,可降低煤耗1.5%,单厂年节约燃料成本超2000万元。
系统协同重塑定位支撑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安全。火电功能从“基荷电源”转向“调节性电源”,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提供灵活性。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火电承担全国60%以上的电力兜底保障,如寒潮期间华北火电调峰填补风电出力缺口达80%。深度调峰技术将机组最低负荷率降至30%以下,2025年调峰补偿标准提至0.5元/千瓦时,创造新盈利空间。
市场空间与政策赋能。2024年火电节能减排市场规模达186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5%。政策端通过“容量电价机制”保障合理收益(如江苏超超临界改造补贴200元/千瓦),金融端绿色债券规模超800亿元(火电占比30%)。随着2025年虚拟电厂、氢能耦合等技术成熟,火电将在新型工业化体系中持续发挥“稳定器”作用,为工业低碳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火电低碳改造的本质是新型工业化“高效、清洁、智能”理念的实践——以技术突破降低刚性约束,以系统协同激活生态价值,最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为工业体系创造“减排不减产”的绿色增长范式。
下一篇:机器人跳群舞,有啥“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