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
作为博士,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照理来说,赵博文应该会收入稳定、衣食无忧,可他却曾因为手头拮据,不得不卖掉婚房。
也许有人要问,他是不是专业比较冷门?是不是能力不够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即便在博士中,赵博文的履历都堪称亮眼。
1992年出生的他,18岁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录取,28岁博士毕业。本科阶段起,赵博文就进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博士期间,他与团队共同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率先实现超高精度量子测量技术,同时开启了固态自旋量子测量技术的产业化之路……
这一份履历原本能让他留在高校实验室内潜心研发,或者跻身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实现财富、名誉双丰收,可他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的一生,总得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点什么,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跳多高。”
2019年,博士在读的赵博文创办了安徽省国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金刚石NV色心常温固态量子传感产品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应用。“我知道万事开头难,可我没想到能这么难。”回忆当初,他感慨良多,尤其提起最初那张写着“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名头的名片,他的神情中没有太多自豪,“当时公司就我一个人,一人分饰多角,如果名片够大,也许还会写上人力、行政什么的。”
就这样,赵博文在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租了一个小小的工位,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
那时候的他,不仅要埋在实验室里做研发,还要带着产品样机跑市场。“最难的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那时我还要在外面带家教,给公司多挣1000块钱,如果自己不拼,怎么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跟着你?”赵博文回忆道。也正是这一时期,为了维持公司发展,他无奈卖掉了自己的婚房。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先后开发出了量子金刚石磁力仪、量子电流测量装置、量子无损检测设备等一系列量子工业检测产品,且通过融合相关下游产业链得到应用推广,在电力设备检测、特种设备检测、芯片失效分析等行业中实现了多项全国首台套的开发与应用。
跨过艰难后迎来的那一束曙光,离不开过硬的技术与产品,更离不开赵博文敢打敢拼的进取心。2022年,国盛量子搬迁至科大硅谷的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并在此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世界首台量子电流互感器在合肥成功挂网投运,同时公司还承接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牵头发布全国首个量子测量省级地方标准,被推荐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并且获得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得到客户、行业与投资人的多方深度认可。赵博文本人则被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推荐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还先后被认定为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合肥科创杰出青年、创业安徽之星,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社会对其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的高度肯定,更是成为他带领团队在技术转化之路上持续前行的有力注脚。
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赵博文积极带领创业团队参加双创赛事,获得了合肥市高校毕业生扶持项目特等奖、“创响中国”安徽赛区一等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荣誉。借助赛事平台的传播效应,国盛量子积累了初始的行业口碑与社会认知度,为后续的市场拓展与资源对接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个好汉三个帮。除了人社等各部门对创业大赛的奖金支持,公司还先后享受到小企业税务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先进制造业增值税进项税加计抵扣政策等税务政策支持,以及合肥市及高新区人才与金融政策支持,这些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创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24年,公司通过“规上企业”认证后,仍旧保持超过50%的研发投入,所转化出的新成果又为企业赢得了各级政府部门及多方主体的政策支持,形成“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政策赋能”的正向激励。
“‘让量子科技赋能千行百业,让量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这不仅是公司的愿景,也是我的梦想,我始终坚信,困难之后,必是坦途。”赵博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