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微生物才是我们这个星球生命的“主宰”,而人类的生存与进化只不过是利用其智慧与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难以用人的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博弈和共生的历史。
列文虎克的发现
17 世纪中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且能放大 266 倍的原始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细菌。他在雨水、污水、血液、体液、酒醋等液体以及牙垢中,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他称作“微动体”),并把这些“微动体” 描述为球形、杆状和螺旋状等形态。列文虎克的发现无疑为微生物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忽视,导致对微生物的研究直到 19 世纪还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
人类与微生物共存(日 / 草间弥生)
发现与治疗:世纪之交的主题
19 世纪末之前,人们还不清楚正是微生物这些“小东西里的一些‘坏东西’”(各种病毒)是导致人类历史上很多“大灾难”(瘟疫)的罪魁祸首。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微生物学迅速发展并分化。比如在病毒学方面,1892 年,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1897 年,德国科学家发现牛口蹄疫病毒;1901 年,美国人分离出了黄热病病毒。
随之而起的是化学与抗生素治疗技术的发展。1909 年,德国科学家欧立希合成了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申凡钠明和新申凡钠明;1928 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弗来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盘尼西林),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弗莱明科学肖像(绘图 / 刘夕庆)
屠呦呦的发现
在抗击病毒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传统而伟大的中医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972 年,屠呦呦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她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 年 10 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科学肖像(绘图 / 刘夕庆)
2003 年,中国爆发了由 SARS 冠状病毒引起的“非典”疫情,17 年后中国再次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击。疫情的爆发告诫我们不能仅仅只满足于那些显而易见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还要居安思危,特别关注那些不可见但可能会影响我们正常身体和生活秩序的“无形之物”—在某种意义上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可能更基础或更重要。
从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到新型病毒的冲击,人类与微生物的博弈从未停歇。疫苗、抗生素是对抗的武器,共生共存是永恒的命题,未来也将继续书写这奇妙的共生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