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垣信卫星一份13.36亿元的火箭发射服务招标公告,在趋于平稳发展的商业航天领域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此次招标内容为共计7次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包括4次一箭10星和3次一箭18星,项目次用在轨交付模式,服务/交付周期为合同签订日至2026年3月。
这份巨额订单释放的需求传递出明确信号: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正逐步向民营火箭企业开放,民营火箭企业有望成为卫星星座建设的“核心玩家”。
中国“星链”进展不及预期
在太空竞赛日益焦灼的当下,SpaceX已发射超过9000颗“星链”卫星,而且每个月都在扩大其领先优势,星链服务也已覆盖全球146个国家或地区。而我国两大万星星座——“GW星座”和“千帆星座”计划发射近2.8万颗卫星,目前已发射的卫星数量还不到规划总量的1%。
“千帆星座”原定在今年年底前把近650颗卫星送入轨道,但自从去年8月开始发射以来仅将90颗卫星送入了轨道。“GW星座”的进度更为迟缓,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只有34颗。
不可否认,我国在卫星发射成本、卫星批量生产制造能力、发射运力等方面与国外仍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以垣信卫星为例,其建设千帆星座的核心诉求是高频次、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发射能力。
据悉,此次招标是垣信卫星2025年第三次火箭发射服务招标,其前两次招标皆因“供应商报名数量不足三家”而宣告失败。垣信卫星前两次招标要求颇高,能入选的基本是“国家队”,民营企业则望尘莫及。
民营火箭切入低轨星座组网
此次招标方案之所以能点燃市场热情,核心在于垣信卫星量体裁衣,精准匹配企业能力的分级规则设计,民营企业参与机会因此大大增加。
从招标公告来看, 一箭10星服务的投标产品须具有95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2.8吨的运载能力,对应含税单价为每颗卫星55000元/公斤。这为运力满足2.8吨的民商火箭量身定制了“入场券”,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等产品有望参与千帆星座组网建设。
一箭18星服务的投标产品须具有80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4.8吨的运载能力,含税单价为每颗卫星50000元/公斤,并承诺2025年12月底之前完成该型号的首飞任务。这为天兵、蓝箭、星河等冲刺首飞的民营液体火箭企业打开了机会窗口。
“总体来看,此次垣信卫星的招标方案在运载能力和成功记录方面的要求较前几次有所放宽,为引入更多新兴民营火箭公司创造了条件;同时,充分的市场竞争也有望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讲道。
可以预见,在已履约的“国家队”和逐步加入的“民营队”形成合力后,千帆卫星的发射进度将大幅加快,进而加快低轨星座商用进程,为国内、巴西,马来西亚等地提供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
液体火箭竞速,利好卫星互联网
随着“千帆星座”“G60星座”等加速建设,未来几年我国卫星发射需求将持续增长。据国信证券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近千亿元,配套民营火箭市场超300亿元。
业内专家指出,这场招标最具突破性的意义,是给民营火箭企业铺就了“成长赛道”。固体火箭可凭借成熟飞行经验参与“一箭10星”竞争;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中大型液体火箭,则需在今年12月前完成首飞,拿到“一箭18星”的入场资格。中信建投研报预测,下半年民营液体火箭商业化运营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突破,并逐步成为建设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民营大运力液体火箭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在运载能力、比冲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航天任务需求;与此同时,可回收技术试验也在稳步推进,有望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推动民营火箭成为低轨卫星建设的“核心玩家”,无疑将加速行业技术迭代与市场化进程。当更多企业通过招标获得订单,行业将形成“订单-迭代-再获单”的正向循环,这也将成为国产火箭性价比突围战的全新起点。
商业航天千帆竞发
产业迎势而上开新局
为探讨空地融合创新之路
8月22日·中关村丰台园
2025空间技术融合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
即将举办
欲知行业动态
与产业链伙伴同向同行
上一篇:AI浪潮下人人可写科幻?
下一篇:地球“主宰”是怎么被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