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环月,200 km× 200km轨道是最后一变,预计6月初背面采样
创始人
2024-05-12 09:02:00
0

原标题:嫦娥六号环月,200 km× 200km轨道是最后一变,预计6月初背面采样

成功了!嫦娥六号在发射5天后,进入了环月轨道。

不过,整个任务的执行没有结束,因为我国嫦娥六号整个任务是50多天,这才进行的任务,也只是其“冰山一角”。

那下面又如何走呢,下面就详细来看看,先来看看首次成功的近月制动。

精准控制!嫦娥六号成功进入环月轨道

没错,这一次任务执行的时间节点没有任何的变化,就是在5天后执行的。

按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出,这一次在精确的控制之下,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这一次是嫦娥六号之中的一次关键轨道控制,也为我国后续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持,而在嫦娥六号被月球引力捕获之后,也将实现连续性的绕月飞行。

当然,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在嫦娥六号前往月球的过程之中,为何我国没有公布轨道修正数据?

这个问题的确很模糊,要么就是修正了轨道,没有公布数据。

要么就是没有执行修正,直接就到了月球轨道区间,这主要是看技术的问题。而且在发射的时候,我国就已经说明了嫦娥六号是精准入轨。

只是想一下就行,毕竟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我国嫦娥六号已经进入到环月轨道飞行了,后续我国将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择机实施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与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分离。

之后,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实施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所以,这些任务的执行还是较多。

而且,在进入环月轨道,国际任务也开展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嫦娥六号进入环月轨道之后,将用20天左右的时间调整好位置,为落月做准备,这里面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嫦娥六号总计是3轨道变化,还要变2次,同步国际任务执行

没错,在这一次进入环月轨道之后,嫦娥六号就进入“环月绕行”,并且在约200 km × 8 600 km、周期12小时的大椭圆环月轨道,同时,在该轨道上释放国际有效载荷,当然,这一步已经执行。

因为这一次我国嫦娥六号带来4个国家的有效载荷,分别为:

  • 法国氡气探测仪,对月球表面氡气同位素开展原位探测。
  • 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对月球表面负离子进行探测,研究等离子体和月面的相互作用机制。
  • 巴基斯坦立方星,开展在轨成像任务。
  • 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作为在月球背面的定位绝对控制点,可以与其他月球探测任务开展联合测距与定位研究。

所以,在进入环月轨道之后,在约200 km × 8 600 km的轨道上,就执行 ICUBE-Q 立方星的布局,该卫星的作用还是不错,虽然不大,但也是功能齐全。

并且也给大家拍摄了照片。

它是国内首颗纳卫星级别(即小于10kg的小卫星)深空探测卫星,整星重量仅为6.5千克,搭载总重量达9公斤,是国内首颗10公斤以下的探月卫星、国内高校首颗深空探测纳卫星、交大首颗深空探测卫星。

在与嫦娥六号安全分离之后,还将选后开展一系列实验,包括使用其微型相机获取月球表面的详细图像、开展图像在轨数据智能处理、纳卫星级别深空月地通信等新技术验证,充分探索基于微纳卫星的低成本深空探测模式等等。

所以,卫星虽然不大,但执行任务的实力还是很强。

而它布局之后,嫦娥六号也将继续制动,进入高度约200 km × 2 200 km,周期4小时的椭圆停泊轨道,最后再次制动进入 200 km × 200 km,周期约128分钟的圆轨道,将会在这个轨道实施四器分离(轨返/着上分离),这是最后一步。

所以,其实整个嫦娥六号在月球轨道区间,是有3次轨道模式的出现变化,才会在绝佳的时候进入着陆的过程,然后进入月球表面。

所以,这20天左右的时间,我国嫦娥六号执行的任务还是较多,20多天后就着陆,预计在6月初,月球背面采集样品。

大概时间表大家看下:

  • 5月3日:发射
  • 5月8日:抵达月球
  • 6月1日:着上组合体与轨返组合体分离
  • 6月2日:着上组合体着陆月球采样
  • 6月4日:上升器起飞进入月轨
  • 6月6日: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对接
  • 6月20日:轨返组合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 6月25日:返回舱着陆地球

那38万公里外的月背“挖土”有多难?

对于月球背面来说,相对于月球正面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其难度也不一样。

由于这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所以挑战难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需要解决通信问题。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

地球上的无人区就够可怕的了,何况它还是在月球上。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所以,我国在环月轨道的时候,就要进行鹊桥二号与嫦娥六号的稳定通信测试,然后进行相关性的调整,达到完美的状态,这样才可能实现信号的稳定性。

而过后,一切准备好了,就是着陆过程的问题了,在接到降落指令后,嫦娥六号探测器要做好下降准备。在距离月面15公里的高度,“定时定量”启动发动机快速减速。

在一边往前飞一边下降的同时,嫦娥六号快速调整姿势调整速度,在距离月面8公里的高度时调整至垂直下降。

然后它继续下降,待发现下方100米就是月面时,为了保证落地时每只脚都不踩到石头上、踩到坑里,嫦娥六号稍稍“歇歇脚”,待自行找好着陆点后才缓缓地飘了下去。

这种技术在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的时候用过,应该在嫦娥六号任务上执行,没有多大的问题。

所以,其实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大家不用担,就算是人类首次挑战月球背面采样,至少在技术方面,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大家一起期待我国嫦娥六号采集回月球背面的“人类第一份样品”就行。

而且执行任务完成的时间还比较长,但我国在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不错,那也就不会出现大家担心的难点了,这也是对我国航天技术的肯定,而且自从执行嫦娥工程以来,我国的成功率大家也是看到了。

那么,嫦娥六号任务的完美执行,必然也是稳了,大家一起在6月下旬迎接嫦娥六号就行,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宁波安贝智能控制技术取得线路板... 金融界2025年7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波安贝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2025第七届人工智能产品应用... 7月28日,2025第七届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活动现...
学生“非遗+AI”优秀作品亮相... 中新网上海7月28日电(记者 陈静)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宏正电脑取得侧开结构计算机机箱... 金融界2025年7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州宏正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侧...
新时代好少年丨科技强国 少年担... 唐一允(右一)拿着机器人跟小伙伴一起讨论如何优化机器人的程序和结构。 □刘瑾怡 胡海斌 文/图 以代...
陕图高新馆区|“日常AI工具体... 7月26日下午,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二楼中厅座无虚席,“智启未来・阅见新声”第二期讲座“日常AI工具...
WAIC 2025观察:算力竞... 记者 郑晨烨 7月28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落幕,超过7万平方米的展区、8...
雅培将携多款创新成果亮相第八届...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雅培宣布将再次参展进博会。今年,...
斑马智行联合通义及高通首发端侧... 本报讯 (记者李春莲)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
为什么笔记本越用越烫,而超级计... 现代超算的发展正在打破“性能越强,功耗越高”的传统认知。我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便是如此—...
机器人霸屏WAIC,“超级打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 实习生吴佳芸 上海报道 遛机器狗、进厂拧螺丝、下...
原平经济开发区举办煤机专业镇数... 7月25日,原平经济开发区举办煤机专业镇数字化转型成果展示会。会议聚焦“数实融合、数智赋能”,通过分...
WAIC最火终端!AI眼镜迎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上海报道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款款形态各异的A...
解码46亿年地球史诗!浙江省科... 7月28日下午,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主题...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A... 作为上海模速空间“北斗七星”企业之一,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近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
2025年深圳人工智能推介活动...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涂竞玉 近日,由深圳市投资促进局、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
张江科学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揭牌 ... 人民网上海7月28日电 7月27日上午,张江科学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浦东新区人工智能...
地球“主宰”是怎么被发现的? 有人说,微生物才是我们这个星球生命的“主宰”,而人类的生存与进化只不过是利用其智慧与微生物(包括细菌...
垣信卫星13.36亿元招标,民...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垣信卫星一份13.36亿元的火箭发射服务招标公告,在趋于平稳发展的商业...
AI浪潮下人人可写科幻? 7月25日,《科幻文学研究手册》读者见面会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行。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