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在打开各种APP时总是弹出开屏广告,一般都会显示多少秒将自动关闭,广告展示完后,应用会自动跳转到主界面。
然而,有时候用户感觉这些广告的倒计时似乎要比正常时间更慢,这不是心理效应,而是视频平台动了手脚。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段视频,视频中30秒倒计时的广告,用计时器计时发现,30秒的广告实际用时49秒才播放完。
这意味着用户在看这些广告的时候,实际浪费的时间要比倒计时更多!
在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表示遭遇过类似的情况。
在短剧平台,标称1分半的剧情,实际有效内容不足1分钟,广告时长被变相拉长。
“起点读书”也是,看广告给章节卡,以前都15秒,现在30秒中间还再加个小广告10多秒,小广告播的时候广告的倒计时就不动。
技术分析显示,此类差异并非网络延迟或加载所致,而是平台的精心设计。
根据B站博主 @苏星河牛通 对爱奇艺安装包进行逆向工程后发现,其代码中刻意增加了2秒计时,证实了存在系统性延长广告时间的行为。
此后,有媒体对优酷视频、芒果TV和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平台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均多于标明时长。
在优酷视频App中观看电视剧《献鱼》时,跳出的广告画面右上角标识为“119秒 | 会员可关闭此广告”。经过录屏和视频编辑器确认,该广告实际播放了123秒,比标明时长多出4秒。
在芒果TV中观看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时,广告画面右上角标识为“80·加入会员,跳过此广告”。录屏显示,该广告实际播放了83秒,比标明时长多出3秒。
在爱奇艺App中观看电视剧《生万物》时,跳出的广告画面右上角标识为“120 | 关闭此广告”。录屏显示,该广告实际播放了123秒,比标明时长多出2-3秒。
也就是说,某些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广告页面的倒计时与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致,广告的实际播放时间多于其广告页面标明的倒计时时长。从而导致用户的时间被“偷”走。
该现象被网友称为互联网新型“鬼秤”,虽单次仅多出数秒,但依托庞大用户基数,全年累计可为平台带来额外广告收益。
据悉,某视频平台15秒贴片广告的计费模式有两种:
1. CPC:按点击计费,一次点击0.5元起,广告被点击100次则需支付50元的费用。
2. CPM:按千次曝光收费,一千次曝光5元起。
该平台月活近4亿,每个用户每天多看一秒广告,那么平台通过“偷时间”获得的非法收益可能非常可观。
对此,平台说法不一。
芒果TV方面解释称,广告视频起播需要时间完成加载和缓冲,广告播放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累计多次起播耗时,从而导致广告完成播放所耗自然时长略大于标注时长。
爱奇艺方面表示,以前端展示为准。
但律师指出,这种操作明显违法。虚标倒计时导致实际广告时长超出约定,构成对消费者时间成本的额外占用,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构成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公平交易权。时间是一种消费者实际付费或投入的“资源”,被虚假安排就是权益受损。
根据广告法,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此外,《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规定,若存在“欺骗、误导用户点击、浏览广告”的行为,市场监督部门可责令改正并罚款。
从强制观看广告、诱导跳转到时间欺诈,当代互联网广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时间收割”产业链。用户的时间正在被切割和贩卖,却又无可奈何。互联网广告治理注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如果收益远远超过违法付出的代价,互联网广告的乱象就不会根除。因此,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违法广告相关责任方的查处力度,是治理互联网广告的有效途径。
编辑: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