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由东方电机自主研制的巨型球阀从德阳发运,该球阀直径近4米、重达122吨,将用于河南鲁山抽水蓄能电站。 东方物产供图
8月29日,由东方电气集团完全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成功吊装。 东方风电供图
“清”装之路德阳这样走
科技创新
集中突破燃机高温合金、抽水蓄能、高端阀门等“卡脖子”技术,推动研发成果向实际制造转化
产业链协同
以整机制造为牵引,强化本地配套,巩固水电、风电、核电等传统优势领域,同时加快氢能、光伏、储能等新赛道布局,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数字化转型
到2027年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推行“百企示范、千企转型”,提升制造效率和产业能级
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将于9月16至18日在德阳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德阳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绿色新能源 智造新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首次在德阳举办以来,这个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行业盛会已是第三次选址德阳。前两届大会推动欣旺达、天合光能、冠宇电池、华西智能装备等9个百亿级项目成功签约。
为何是德阳?
双方第三次牵手
旨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澎湃。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清洁能源投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成本持续下降,产业格局加速重构。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第三次落户德阳,并非偶然。
德阳的“重装基因”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重、东方电机等“国字号”企业的到来,在当地奠定了重大装备制造的基础。此后,德阳逐步发展为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随着能源转型推进,德阳重装产业逐步扩展至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
“双碳”目标提出后,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期。目前,一个以东方电气、国机重装为龙头,涵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在当地形成,德阳还被联合国认定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数据显示,2024年,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500亿元,发电设备产量居全球首位,覆盖核电、风电、抽水蓄能等多个领域,贯通“源—网—荷—储”全链条。
这一发展轨迹,也与本届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的主题契合。在“绿色新能源 智造新未来”这一主题下,本次大会聚焦的不只是清洁能源本身,更延伸至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循环化。大会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户单位、科研机构及金融资本,旨在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
“我们不只办会,还要持续跟进企业需求,推动配套合作落地。”据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阳将通过“以展促会、以会带展”的“1+1+N”模式,将会展“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清洁能源装备供需对接、大学科技园启动等配套活动,进一步推动技术、资本与制造资源在此高效对接。”
未来怎么做?
应对结构性挑战
抓牢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
9月2日,东方电机为河南鲁山抽水蓄能电站制造的球阀从德阳发运。承担该任务的司机赵银山今年已第38次运输“德阳造”重大装备。他说,近年来从德阳发运的清洁能源装备“个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目的地越来越广”。
运输数据的变化显示出德阳“清”装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德阳还将科技创新视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牛鼻子”。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制定技术攻关路线图,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卡脖子”环节攻坚。同时,持续推进制造数字化,支持企业应用智能制造模式,突破核心部件装配、大件加工等智能化改造瓶颈。
目前,东方汽轮机建成“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黑灯产线”,东方电机打造“定子冲片无人车间”等智能工厂。德阳已有200余户能源装备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54%。多项创新成果如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等,已成为“德阳造”的亮眼名片。
8月29日,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吊装,刷新全球风机单机容量和叶轮直径纪录。其背后是气动与结构耦合设计、传动链效率提升、电能质量优化等一系列技术突破。
虽然“德阳造”主机能力突出,却仍面临配套短板。据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仅35%左右,中小型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环节,创新能力偏弱,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10%。
应对这些结构性挑战,德阳正从多个方面推进产业升级。创新方面,依托“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集中突破燃机高温合金、抽水蓄能、高端阀门等“卡脖子”技术,推动研发成果向实际制造转化。
产业链协同上,德阳计划以整机制造为牵引,强化本地配套,巩固水电、风电、核电等传统优势领域,同时加快氢能、光伏、储能等新赛道布局,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数字化转型也被列为重点路径。目标到2027年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推行“百企示范、千企转型”,提升制造效率和产业能级。
此外,德阳还推进关键部件本土化生产,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借助央企海外服务网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清洁能源装备更稳健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