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新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折射出国家在科技战略布局方面的明确导向。在民营企业界别提名的八位候选人中,半导体产业占据三席,分别为长江存储首席技术官霍宗亮、华澜微电子创始人骆建军与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
这三位候选人,恰好代表了半导体产业链上三个关键环节——存储芯片制造、核心控制器芯片设计以及上游关键材料。其代表人物的集体入围,体现出国家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对半导体产业的高度聚焦与战略倾斜。
产业突围核心力量,全链条关键技术突破
本次获得提名的三位民营企业家,均是我国半导体产业中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攻克“卡脖子”难题的代表人物。
长江存储首席技术官霍宗亮作为关键技术领军者,主导并深入参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tacking®架构的研发,推动国产3D NAND闪存技术逐步实现从追赶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目前已达到最高超过300层的国际前沿水平。也向全行业示范,即使在资本和技术壁垒最高的芯片制造环节,中国企业通过长期坚定的研发投入,同样能够取得颠覆性突破。该成果显著增强了我国在高端存储芯片领域的自主能力,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奠定坚实基础。
华澜微电子创始人骆建军专注于固态硬盘主控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面对该领域长期被国际厂商主导的局面,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SD控制器芯片,并实现大规模商用,为我国数据存储安全提供了关键底层技术支撑。
江丰电子创始人姚力军则致力于突破芯片制造用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的技术壁垒。本世纪初,这一高端材料市场完全被美国、日本的少数公司垄断。姚立军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创业,带领江丰电子从无到有,攻克了靶材制备的核心技术壁垒。如今,江丰电子的产品已进入全球顶尖的芯片制造产线,成为保障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完整不可或缺的一环。姚力军率领江丰电子实现该类材料国产化,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与完整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战略意图,加速资源向半导体领域集聚
院士增选的结构安排清晰体现出国家层面的战略引导。中国工程院为本届院士增选设立的民营企业候选人名额共8位,半导体产业独占3席,占比接近半数。这一分布绝非偶然,而是国家以最高学术荣誉为导向,强化对半导体等关键领域领军人才认可的明确信号。
一是树立“产业报国”的时代标杆,表彰这些在产业一线做出世界级贡献的科学家型企业家,旨在激励更多顶尖人才投身于解决国家最紧迫的战略需求,引导社会资源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硬科技”攻关。
二是强化“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核心地位,明确民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他们的成功证明,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是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攻克产业化难题的最有效力量。
三是构建全产业链协同的创新生态,三位候选人覆盖了从材料到设计再到制造的关键节点,这并非巧合。国家正以此为示范,引导产业资本和科研力量,对半导体全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布局,以“链式创新”应对外部封锁,加速构建自主、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中国的旗帜,科技的旗帜
通过将院士提名授予半导体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代表人物,国家不仅在表彰其卓越贡献,更旨在树立产业标杆,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资源进一步向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集聚。此举显示出中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决心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