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规划是南充市立足川东北区位优势、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以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为主线,明确 “三阶段目标 + 五重战略定位 + 七大重点工程”,旨在将南充打造为川东北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区,核心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基础与机遇
1. 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建成川东北大数据中心等 4 个数据中心,上架算力 3000 标准机架,通用算力 2.88P、智能算力 1.9P,5G 基站 7369 个,实现核心城区全覆盖,创成 “双千兆城市”;
产业框架初步形成:2023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103.6 亿元(占 GDP 3.8%),集聚 AI 算力服务器、智能无人机等企业,在制造、农业、文旅等领域落地智能场景,天府数字经济指数列全省第 6 位;
科教资源支撑有力: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每年毕业 1300 余人,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个,累计获 AI 相关专利近 100 项;
应用场景多元落地:依托汽车汽配、化工轻纺等 “三大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大脑、机器视觉检测等场景;作为农业大市,试点农机卫星导航、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应用。
2. 机遇与挑战
政策机遇:国家层面推进 “人工智能 +”,四川将 AI 列为 “一号创新工程”,南充获批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市委明确 AI 为 “三大新赛道产业” 之一;
现实挑战:算力规模仅为全省万分之五,无法支撑大模型训练;核心技术空白(缺高端芯片、算法模型);产业链失衡(集中下游应用,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企业少);高端人才缺口大,产学研协同不足。
二、总体要求:定位与目标
1. 战略定位
围绕 “川东北引领、全省示范”,明确五大定位:
川东北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联动达州协同创新,辐射广安、巴中,聚焦 “AI+” 创新平台建设;
四川省智慧物流建设示范区:依托区域交通枢纽,推动 AI 在智能配货、多式联运等领域应用;
成渝地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区:对接成渝 “双核”,在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智能化变革;
西部地区智慧文旅示范区:以巴蜀文化为核心,推动文旅创作、消费全流程智慧化;
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区:聚焦丘陵 “宜机化” 改造、农机 “智慧化” 应用,建设 “天府粮仓”。
2. 分阶段目标(2027-2035 年)
指标类型 |
2027 年(近期) |
2030 年(中期) |
2035 年(远期) |
核心产业规模 |
算力 200PFLOPS,核心产业 50 亿元,3 家亿级企业 |
算力 350PFLOPS,核心产业 100 亿元,6 家亿级企业 |
算力 500PFLOPS,核心产业 2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 600 亿元),10 家亿级企业 |
关键技术突破 |
新建 3 个创新平台,年获专利 20 项 |
新建 6 个创新平台,1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年获专利 40 项 |
新建 10 个创新平台,2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进 1-2 个顶级 AI 团队,年获专利 80 项 |
应用场景示范 |
培育 3 个省级标杆场景 |
培育 6 个省级标杆场景 |
培育超 200 个行业解决方案,10 个以上省内领先标杆场景 |
智能生态完善 |
创投资本 10 亿元,年培养人才 300 名 |
创投资本 20 亿元,年培养人才 600 名 |
创投资本 50 亿元,年培养人才 1200 名 |
三、空间布局:“一核引领、三区驱动、六支共进”
1. 一核: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以南充临江新区为核心,聚焦通用大模型、智能软件研发,布局 AI 重大产品集成创新,打造 “AI + 制造” 试点示范,成为研发策源地与领军企业集聚地。
2. 三区:三大核心产业聚集区
顺庆区:依托高端装备、算力设施优势,建设智能工业机器人集群,落地 “AI + 医疗”“AI + 金融” 场景;
高坪区:聚焦电子元器件,布局算力服务器、存储芯片产业,在现代物流园推进 “AI + 物流” 应用;
嘉陵区:打造智能网联商用及特种汽车集群,推进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树立传统产业转型样板。
3. 六支:六县(市)差异协同
阆中、南部、仪陇:“AI + 制造” 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 “AI + 文旅”(生态康养、红色旅游);
西充、蓬安:突出 “AI + 农业”,融入主城区 AI 产业;
营山:对接重庆智能制造,聚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打造县域智造高地。
四、七大重点工程:核心任务
1.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工程
算力基建:建设川东北区域大数据智算中心、“5G+” 智算中心,构建 “云 - 边 - 端” 协同算力网络,建立算力调度平台;
新型网络:推进工业互联网、“星火・链网” 南充节点,部署城市级泛在感知网络,搭建跨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智慧城市:统筹数据中心资源,建立城市数字基座,实现城市管理三级平台,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2. 数据供给统筹保障工程
整合政务数据资源,建立全市数据 “一本账”,推动数据交易所建设;
建设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提供文本、图像、视频等标注服务,构建数据价值转化体系。
3. 重点技术创新突破工程
技术攻关:聚焦机器视觉、智能计算芯片、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编制攻关清单,支持高校、企业协同研发;
创新平台:推动西华师范大学等建设 AI 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深度学习、脑机接口等前沿研究。
4.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发展五大核心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无人配送物流车、新能源商用车,推动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
算力基础元器件:攻关 AI 算力服务器、光电子器件,建设西南算力服务器生产基地;
智能机器人:研制工业机器人(焊接、搬运)、特种机器人(水下、服务型);
智能无人机:聚焦测绘勘察、应急救援等场景,研发大载重固定翼无人机;
智能软件:开发 AI 大模型、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汽车供应链云平台。
5. 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工程
落地六大 “AI+” 场景:
AI + 制造:推进汽车汽配、化工轻纺智能化改造,建设 “无人工厂”“智能车间”;
AI + 医疗:建设智慧医院(远程诊疗、AI 辅助诊疗)、健康数据中心;
AI + 金融:研发智能投研、风险评估软件,设立 AI 专项科创基金;
AI + 农业:研发蚕桑养殖机器人、桑叶采摘设备,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
AI + 文旅:建设 “智游南充” 平台,利用 VR/AR 打造沉浸式体验;
AI + 物流:建立物流大数据平台,提升保税物流中心、中欧班列组货基地智能化水平。
6. 梯次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打造领军企业:培育国家级 AI 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 “孵化生态”;
引育高新企业:优化认定流程,兑现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政策;
孵化中小微企业:通过 “投资 + 孵化” 模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先引进 AI 项目。
7. 人工智能人才引育工程
引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聚焦 AI 关键技术岗位;
育才:依托本地高校培养算法开发、场景应用人才,推动校企联合培训;
产学融合:深化与清华、川大等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五、保障措施与环境影响
1. 保障措施
组织领导:完善 “链长制” 专班,组建 AI 产业人才联盟;
政策衔接:整合招商引资、人才培养政策,释放协同效应;
要素供给:统筹科技、人才专项资金,强化电力支撑,推动新能源就地消纳;
生态构建:编制 AI 产业链 “四图谱”(缺链、强链、招商、政策),加强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
2. 环境影响
规划符合长江经济带、嘉陵江流域生态保护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削减污染排放;
针对水资源、土地、能源承载力,提出节水、节能、固废资源化措施,确保绿色发展。
六、核心结论
该规划立足南充 “川东北门户” 定位,以 “补短板(算力、技术)、强应用(制造、农业)、建生态(企业、人才)” 为核心,通过 15 年系统推进,旨在将人工智能打造为南充产业升级的 “新引擎”,助力其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川东北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