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2025年7月发布的《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现状报告》,基于对300余项公开AI计划的分析、52家机构代表访谈及153位高管调研,揭示企业生成式AI(GenAI)应用的“鸿沟”现象。
报告核心发现是“GenAI鸿沟”:尽管企业在GenAI投入300-400亿美元,但95%的组织未获回报,仅5%的AI试点创造数百万美元价值。这一鸿沟体现在多方面:行业层面,仅科技、媒体行业出现结构性变革,其余七大行业试点活跃却无实质突破;部署上,通用工具如ChatGPT普及率高(80%组织探索),但企业级定制工具60%仅停留在评估阶段,仅5%落地;投资偏向销售和营销(占预算约50%),高ROI的后台自动化却投入不足;外部合作成功率(约67%)是内部开发(约33%)的两倍。
“学习鸿沟”是核心障碍,多数GenAI工具无法保留反馈、适应场景或持续改进。虽80%组织试用通用工具提升个体效率,但难转化为企业利润增长,定制工具因流程僵化、缺乏情境学习失败。同时,“影子AI经济”兴起,90%员工用个人AI工具办公,其灵活性反超官方停滞的试点项目。
成功跨越鸿沟的企业和供应商有共通策略。供应商聚焦细分高价值场景,深度融入工作流,通过持续学习而非宽泛功能扩展,且重视信任与流程理解,如从通话总结、文档自动化等窄场景突破,借现有合作关系获企业信任。企业则倾向“购买而非自建”,赋予一线管理者决策权,以业务成果而非软件基准评估工具,后台自动化成高ROI领域,如减少外包支出、降低代理费用,且未引发大规模裁员,仅选择性减少外包岗位。
报告指出,AI对劳动力影响集中于外包功能,科技、媒体行业未来24个月或缩减招聘,且AI素养成关键招聘标准。未来“智能体网络”(Agentic Web)将成趋势,通过协议实现智能体协作,重塑业务流程。当前企业需停止投资静态工具,与提供定制化系统的供应商合作,聚焦工作流整合,方能跨越GenAI鸿沟,在2026年厂商合作锁定前占据优势。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