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AI应用密度。”
在“2025鼎捷数智新书创想会”上,鼎捷数智执行副总裁刘波开门见山地指出。这不仅是一种判断,更像是对企业数智化进程的提醒:AI 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8月13日,鼎捷数智在上海举办了这场以「星际航行」为灵感、代号「AI升维·掌舵数智未来」的盛会。活动既是新书《数智生产力——从数字转型到数智重生》的发布仪式,也是一次围绕AI产业趋势与企业落地的思想交锋。来自学界、产业界和企业一线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智未来的可能性。
当前,数智化浪潮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鼎捷数智董事长兼总裁叶子祯在会上强调:“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让人从重复劳动事务中解放,并为人创造全新的生产力。这才是AI正确融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式。我们想创建的是一个‘AI+’的时代,而不是一个‘+AI’的时代。”
鼎捷数智董事长兼总裁 叶子祯
叶子祯提出,鼎捷的目标是构建一个“AI+”时代,而非简单的“+AI”。为此,他分享了鼎捷独特的“1+2+3”架构:
鼎捷数智持续推进鼎捷雅典娜平台的研发升级与A1新应用拓展,从点到面,完成“工业软件+AI”的多场景融合与方案验证。目前,其A智能应用已覆盖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经营管理、服务售后”等领域。
在众多厂商强调 AI 能力的“堆叠”时,鼎捷把重点放在企业组织形态的重构。这不仅是产品路线图,更是对未来企业运作逻辑的重新设计。
在活动现场,牛透社也与鼎捷数智管理层展开了交流。我们向鼎捷数智执行副总裁刘波抛出了一个直击痛点的问题:从鼎捷客户的真实使用情况出发,最常见、最落地的AI应用场景TOP3是什么?
刘波表示,AI在企业级应用中确实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相比C端娱乐应用,B端对精度和容错率要求更为严苛,因此应用场景的选择尤为关键。
鼎捷数智执行副总裁 刘波
他总结了三类最常见的企业应用:
1.流程助理类:提升流程执行效率,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摩擦。
2.智能问答类:面向企业非结构化知识的整理与提取,构建组织的“知识大脑”。
3.辅助决策类:利用AI在“慢思考”环节对复杂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参考建议。
刘波进一步强调,鼎捷正在探索“副驾驶”式的人机协同,甚至是多智能体之间的自组织协同,最终目标是构建出一个“人和智能体共同工作的数智运行空间”。
这与鼎捷所提出的“1+2+3”架构形成呼应:不只是技术叠加,而是真正重构企业运行逻辑。
在对话环节,鼎捷数智与多位产学研代表共同探讨了AI落地的现实难点与机遇。刘波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AI应用密度,而这种密度的提升可能遵循类似摩尔定律的发展节奏。”
这一观点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呼应。国泰海通证券计算机首席分析师杨林表示:“AI应用密度越高的企业,将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强的估值溢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傅烨则补充道:“AI是不可抵抗的时代产物,企业与其犹豫,不如尽快拥抱。”
牛透社注意到,鼎捷的战略逻辑始终贯穿“AI+小步快跑”——先让AI渗透到流程和知识管理,再逐步扩展到更深层的决策和创新应用,这种“厚积薄发”的路径选择,或许是传统制造业客户最能接受的落地方式。
从一本凝结七年心血的新书,到一个“1+2+3”的未来企业数智运行框架,再到客户场景中最接地气的AI应用探索,鼎捷数智试图给行业提供的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一条实践航线。
正如叶子祯所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在AI的窗口期,鼎捷数智的“小步快跑”策略,不仅回应了客户的落地诉求,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路径。
在企业级 AI 产业的“喧嚣”之外,鼎捷的选择显得务实而冷静。从制造业的客户应用出发,再逐步延展到行业生态,这种“先把水打热,再考虑沸腾”的节奏,或许才是中国企业数智化的真实进度条。
下一篇: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万亿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