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牺牲太大!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起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创始人
2025-08-06 19:01:04
0

说起中国航天,肯定绕不开王亚平这个名字。

她是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两次上太空,累计在轨时间加起来快200天。很多人只看到她光鲜的一面,在太空里做实验、讲课,还出舱行走。

但她自己说过,那背后的付出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尤其是返回地球后,身体虚得连路都走不了,得让人抬着出来。

山东姑娘的航天梦

1980年1月,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普通农村中。

王亚平自幼成长在田埂边的岁月里,抬头望见的天空总让她心生向往。

1997年,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招募的消息传来,正在读高中的王亚平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她凭借过硬的成绩和身体素质脱颖而出,拿到了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进入飞行学院的第一天起,高强度的训练就成了日常。

每天清晨的体能训练让不少学员掉队,课堂上的航空理论知识需要大量时间消化,空中操作的心理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但王亚平从未叫苦,别人练一遍的动作她会反复琢磨,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1998年,她第一次驾驶飞机冲上云霄,操纵杆在手中传来的震动让她更加坚定了飞行的决心,此后多年,她累计飞行时间超过800小时,成为部队里技术过硬的飞行员。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的消息传遍全国。

电视里火箭升空的画面让王亚平彻夜难眠,一个新的目标在她心中逐渐清晰:成为一名航天员。

这个决定意味着要从零开始,接受更严酷的挑战。

她开始给自己加码体能训练,每天清晨雷打不动跑8公里,午休时间完成120个俯卧撑,回到宿舍还要在床头绑上弹力绳练习臂力,连周末都泡在训练馆里。

2009年,中国首次公开选拔女航天员的消息公布,王亚平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经过多轮体能测试和心理评估,她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

2010年,王亚平正式进入航天员大队,迎接她的是全新的训练科目。

离心机训练时,身体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八倍的压力,每次结束后她都要大口喘气才能缓解胸口的憋闷。

地面仿真系统训练要求精准操作每一个指令,稍有失误就需从头再来。

水下失重模拟训练更考验耐力,穿着重达120磅的舱外航天服在水中浸泡五小时,完成规定动作后,手指都因过度用力而僵硬。

这样的训练每天超过8小时,累计学时达到6000个,有次水下训练结束,她连拧开矿泉水瓶盖都费劲,只能让同事帮忙。

但是在王亚平得知神舟九号开始选拔的时候,她开始更加的努力训练。

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选拔结果公布,遗憾的是王亚平的名字不在其中,短暂的失落过后,她把更多精力投入训练,把每个科目都练到极致。

直到2013年,机会再次来临,王亚平成功入选神舟十号任务乘组。

当年6月,她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通过视频向全国亿万学生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但她知道,这只是航天路上的一个站点,更艰巨的任务还在等待着她。

艰辛的太空之旅

2021年,王亚平接到了乘坐神舟十三号前往太空,驻留6个月的任务。

进入太空后,空间站封闭的狭小空间里,航天员要面对持续的宇宙辐射,失重环境让日常起居都成了挑战。

睡觉时必须把自己固定在睡袋里,吃饭时食物碎屑会漂浮在空中,连喝水都得用特制吸管。

更不易的是水资源循环利用,洗漱用水、汗液甚至尿液都要经过多重过滤处理后重新使用,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命保障的重任。

作为女性航天员,王亚平要应对更多特殊挑战。

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会影响人体生理周期调节,她需要严格按照地面制定的健康管理方案执行,同时在体力分配上做更精细的规划。

长期失重对身体的损耗逐渐显现,在轨驻留期间,肌肉得不到足够负荷刺激开始萎缩,骨密度也在悄然下降。

王亚平每天都要进行两小时的对抗性锻炼,用拉力器和阻力带维持肌肉力量,但回到地面后仍需面对身体机能的明显变化。

心血管系统为适应失重环境发生调整,返回地球后重新承受重力,血液循环需要时间重新适应。

除此之外,王亚平还有着出舱任务。

2021年11月7日,空间站机械臂缓缓将舱段推出,王亚平身着舱外航天服,跟随翟志刚踏出舱门。

太空中没有大气层缓冲,温度在正负180摄氏度间剧烈变化,每一个操作都必须精准无误。

两人在微重力环境下协作6.5小时,完成机械臂悬挂装置安装、转接件对接等一系列高难度任务,舱外每一次移动都需要耗费比地面多几倍的体力。

在183天的太空驻留中,王亚平与同事们完成了23项空间科学实验,开展了两次出舱活动。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当舱门打开,医护人员将王亚平从舱内抬出时,她的手臂还无法自主抬起,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

这一幕通过直播传遍全国,许多观众看着屏幕里虚弱的她,忍不住红了眼眶。

从太空返回地球只是任务的阶段性结束,真正的考验还在地面等待着她。

身体需要重新适应重力,肌肉力量恢复、骨密度回升都需要漫长的康复训练,每一步行走、每一次抬手都要从头练起。

参考文献

上观新闻——2025-06-24《从 “一人一天” 到 “半年驻留”,航天员们如何应对失重挑战?》

解放日报——2012-06-13《探访神九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 揭秘少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超算互联网火速上线gpt-os...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雁争)超算互联网6日发布消息,超算互联网已...
伙伴计划丨航天纪录燃梦想 手工... 伙伴计划 HUO Ban 当好奇目光聚焦浩瀚星河,当童稚巧手邂逅剪纸手工,一场融合趣味与启迪的成长之...
苹果云手机挂机神器盘点:24小... 上班族搬砖党时间紧,下班挂游戏耗电又费时?苹果云手机24小时挂机不占手机,本文推荐5大品牌+教程,解...
【观摩学习】汲取科技智慧 赋能... 青海省西川监狱组织民警前往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观摩学习 为深入学习借鉴前沿科技在智慧化建设领域...
格科微0.61微米5000万像... 8月5日,格科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科微”)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0.61微米5,000万像素图像...
内蒙古AI模创空间:公共服务筑... 2025-08-06 15:38:09 作者:狼叫兽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落地的关键阶段,内蒙古AI...
砖瓦刻历史,文物藏风华!南京中... 近日,江苏“拥抱文博 接力传承”青少年文化实践行动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六朝博物馆,开启文博研学之旅。同学...
专访PPIO创始人姚欣:做AI... 撰文 | 李信马 题图 | WAIC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上,一家参...
湖北飞特机电取得便于连接的变压... 金融界2025年8月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湖北飞特机电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便于连接...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 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 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
苹果公布“脑控”iPad技术 ... 据报道,苹果公司正在与脑机接口公司合作开发“使用大脑信号操纵苹果设备”的技术标准。周一公布的一段展示...
人工智能 x 生命科学的负责任... 今天分享的是:人工智能 x 生命科学的负责任创新 报告共计:82页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融合正深刻重...
机器人4S店内,一台人形机器人... 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Robot Mall将在8月8日正式营业。记者6日探访发现,4S店集合了...
亚马逊云科技上线Anthrop... (全球TMT2025年8月6日讯)亚马逊云科技宣布,Anthropic最新一代模型Claude Op...
原创 牺... 说起中国航天,肯定绕不开王亚平这个名字。 她是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两次上太空,累计在轨时间加起...
医疗数智化应用加速落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医院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40余款AI影像产品获批“三类证”;蚂蚁AQ等应用连接海量...
百度:AI搜索月活3.22亿居... 【百度AI搜索月活居首,搜索及AI助手功能升级】8月6日,QuestMobile《2025年AI应用...
以“三层五阶八步”破解转型难题...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张阳】在7月31日“华为中国行2025·天津新质生产力城市峰会”盛大召开之际...
本末科技取得双斜极机构及电机专... 金融界2025年8月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双斜极机构...
苹果iPhone 17系列发布... 8月6日消息,据iphone-ticker.de报道,德国供应商的内部消息显示,苹果今年的iP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