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最近和几个刚入职场的年轻技术员聊天,发现他们有点焦虑——说公司里好多基础代码、数据整理的活儿,现在AI工具接手得越来越快。这话刚听完,高盛就扔出个报告,说人工智能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劳动力市场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年轻科技从业者。
高盛的布里格斯团队做了个研究,数据挺扎眼:今年年初到现在,20到30岁的科技从业者,失业率往上跳了3个百分点。别觉得这数不大,要知道,这可比整个科技行业的平均增幅高多了,跟其他行业的年轻人比,更是明显。
为啥偏偏是他们?咱们琢磨琢磨就懂了。现在的年轻科技人,不少刚入行时做的是基础编程、数据清洗、简单模型训练这些活儿。这些工作规则相对明确,重复性高,恰恰是AI最擅长的领域。就像以前咱们觉得“写代码得靠人”,现在ChatGPT能写框架,各种AI工具能自动查错,人要做的可能只剩最后一步微调了。那原本负责这些环节的年轻人,岗位自然就容易被“挤一挤”。
反观那些资深的科技从业者,他们做的更多是战略规划、跨部门协调、应对复杂突发问题——这些活儿不光要技术,还得懂人情世故,懂行业深浅,AI暂时还接不住。这就像老师傅和小徒弟,小徒弟干的手头活能被机器替代,老师傅的“火候”和“经验”,机器学起来没那么快。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暂时的?毕竟AI发展快,说不定以后连资深的活儿都能抢。但从长线看,技术迭代从来不是单纯“替代”,而是“重塑”。就像当年计算机出现,没淘汰所有文员,反而催生出了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这些新岗位。AI现在替代基础工作,其实是在倒逼年轻人往更“高阶”的方向走——比如学会用AI工具提高效率,比如转向更需要创造力、洞察力的领域。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管是不是科技行业,有个信号得接收到:未来职场,“会用工具”可能会变成基本功,“不可替代性”才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年轻朋友与其焦虑,不如早做准备——多琢磨行业里那些“AI暂时搞不定”的事,比如深度理解客户需求,比如把技术和具体业务结合,这些才是抗风险的底气。
说到底,AI不是敌人,是个“新同事”。你会用它,它就帮你减负;你跟不上它,它可能就成了你的“竞争对手”。这波变化,对年轻人来说,挑战里藏着机会。咱们长线看,能跟着技术一起进化的人,总能在新的职场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文作者:帮主郑重,20年财经老记者,专注中长线投资。观点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