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如果材料科学的研究人员项目结题时,因为订书钉的材料“不合格”就不给通过,你觉得滑稽吗?听起来像是笑话,但许多科研工作者听了大概笑不出来。他们每天打交道的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甚至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吹毛求疵,让不少研究人员大感头疼。据《半月谈》报道,一些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一线科研人员大量精力被“无用功”耗费的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几大箱结题材料仅因“订书钉未用不锈钢”而被判不合格、需要重新装订,一个项目竟要经历4次验收,以至于“光打印费就是笔负担”……这些来自科研一线的荒诞图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让科研领域至今仍存在的一些“形式主义”乃至“官僚主义”问题体现得淋漓尽致。
应该说,近些年关于为科学家减负,从各个维度的政策、文件到社会呼吁和共识都不缺乏。但上述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管理文化的严重错位与异化。要知道,科研活动的灵魂是探索“未知”,其对应的是长周期、高风险与高度不确定性,这与刻板的时间表或形式化的繁文缛节天然存在抵牾。然而,一些管理部门却长期习惯将复杂的科研创新过程粗暴简化为“到点交活”的流水线作业。正如有农业领域的教授所吐槽的:“4号刚交过进展报告,9号又要交。短短几天时间种子都没发芽,能有什么新进展?”这种不顾科研基本规律的“催更”,暴露的正是强求速成的扭曲政绩观,其本质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
另一重枷锁则是“形式合规”对“实质创新”的碾压。在规避自身风险的驱动下,部分管理部门将“合规”异化为最高甚至唯一准则。从对“不锈钢订书钉”的吹毛求疵,到一个项目结项需准备15大类、65份材料的极端冗余,林林总总的要求,最终都成了科研人员的不可承受之重。当科研工作者被迫将宝贵精力消耗在钻研订书钉质量、反复打印海量材料、填写繁琐表格这类形式化的事务中时,无疑是与追求科研的本质背道而驰。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强求“速成”与“合规”的高压下,为应付考核而催生的“伪成果”与泡沫也在滋生蔓延。因为在走偏的指挥棒下,一些科研资源与荣誉很可能就流向那些善于包装表格而非潜心攻克真问题的“伪科研”,于是就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最终损害的便是正常的科研氛围和创新竞争力。因此,对于这类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
首先,在宏观政策要求之外,还是要通过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推动科研管理部门完成从“管控者”到“服务者”的思维蜕变。比如,破除“到点必须出活”的迷思,建立真正符合学科特点的、富有弹性的长周期科研评价机制。其次,必须对一些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如对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环节进行彻底的流程再造与“材料瘦身”,坚决剔除类似“订书钉没用不锈钢就不合格”或动辄数十份重复材料的无理要求。这方面的革新,特别需要建立在听取一线科研工作者心声的基础之上,真正从“问题”出发来破除“痛点”,而不是“我要、我觉得”。此外,还需要建立以信任与创新实效为核心的科研文化。管理部门须有“为失败担当”的勇气,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真正将管理的重心和导向锚定在如何为科研创新突破做好服务上。
总之,大量科研工作者面临的种种与创新规律相矛盾的管理要求,实为国家创新体系转型必须攻破的“堵点”。唯有推动管理理念向服务本位回归、制度设计向科研规律靠拢、文化氛围向信任创新转变,才能真正拔掉那根束缚创新的“订书钉”。
(作者系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