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汇聚美丽的鄱阳湖畔,蓝色的波涛荡漾着理想……”2017年7月,当我从赣州带领抗洪支援突击队员,重回离别15年之后的成新大地时,再一次听到场区的高音喇叭播放着熟悉的成新场歌《奋进吧,成新》。
聆听场歌,心潮澎湃。对于我来说,这首刻在生命里的歌谣,与众不同,永生难忘。那是1994年,我从成新子弟学校调到政治处不久,监狱党委为激励拼搏奋进中的全体成新人,决定创作一首场歌。政治处指定我执笔起草歌词,由时任团委书记的廖文生、政治处副主任彭国善同志初审,时任副政委颜武平同志审核后,邀请江西警校音乐老师王昆仑谱曲,花三千元完成了音乐合成制作,成就了今天仍在悠扬传唱的场歌《奋进吧,成新》。
《奋进吧,成新》,诞生在成新上下铆足干劲,逆势上扬的九十年代攻坚时期,歌词最后以“奋进吧,成新”结束,更是升华,唱出了那个年代成新人共同的心声与期盼。
1991年8月,我与新入警的53名新警,来到成新,成为新生代表,深刻感受到成新处处燃升的奋进激情。那年那月,贯通成新南、北湖的成新大桥刚刚通车2年。天堑变通途,连成一体的成新南北湖,尤如绽放在天际间的两颗璀璨明珠,在全国、全省监狱奋发图强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三十六平方公里的成新大地,繁花碧草,绿树蓝天。九十年代初期的奋进足音处处敲响。我非常荣幸地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我的第二故乡,生命里一直回响着奋进的最强音。那时,每年几十名新警的加入,极大地改变了全监队伍结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得到充分显现,粗放式管理正在向精细化、精准化迈进。各个监区星罗棋布,但都暗暗发力,比学赶超,汇聚成滚滚洪流,让你怎么也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
那年,作为政治处宣教小科员,也是团委委员,我非常荣幸地承担着监狱宣教、团委等诸多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全监文体娱乐活动。组建全监宣传骨干队伍,每月组织编发一期《政工通讯》(后来改为《成新报》),抄写张贴一期16面的橱窗宣传,负责每天场区广播。场区广播每天中午、下午2次播出,由团委委员轮流播报,稿件由我提供。为了提升广播宣传功能,由我和当时办公室信息中心殷新春同志,爬上场区最高的水塔之顶,架设线路和喇叭。广播站播音,遇到稿件准备不及时的时候,我只好临时接替播音,采取口播方式,确保广播站播报内容连续性、及时性。
一月一期《政工简报》的编辑印发,既艰辛,也甘心。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能油印完成。电脑上打印出腊纸后,通过油印机印刷,两人协作,一张一张地推墨印出,一旦遇到腊纸皱褶,影响印刷质量,最为头痛。印刷出来的简报,也是人工对折装订,最后经过裁纸刀裁平整。每一次印刷之后,双手乃至身上沾满油污,清洗干净也是一门技术活。
顺应着强劲的奋进之音,当时年轻的我们,青春热血,饱含干劲,乐此不疲地“下大队”。由于当时农业大队大多距离场区远,通勤道路是沙子路,一到雨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泥路”。除了偶尔搭上去大队检查的便车,后来用上摩托车,更多时候还是骑着自己参加工作当年花了两个月工资270元买来的凤凰牌自行车,带上笔记本,沿着横平竖直的机耕道,现场去记录、倾听基层民警的心声。所到之处,都能发现闪现在心灵里的点滴光芒。那年月,我几乎每年撰写十几万字的文字。不是我多么会写,而是成新上下处处展现出来的点点滴滴,都能让人感动不已,立笔成章,犹如美如画卷的风景区,举手一拍就是经典。
工作七年后,得益于组织的信任,我被聘为政治处副主任兼团委副书记,感到压力巨大。我努力把政工宣教与团委工作合二为一,下功夫提高打字效率。因为我发现,如果能具有打字员一样的效率,写起文章来岂不事半功倍?于是,我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利用中午或晚上时间,主动去打字室帮忙打字,全力提高打字效率。有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办公室利用工作电脑,练习盲打练到半夜,办公室又没有空调,热得挥汗如雨。练着练着,台式电脑突然黑屏,冒出浓烟。在维修电脑报账时,时任场长的罗冬苟同志说过一句话,让我一直心怀愧疚,感觉自己是败家子。罗场长语重心长地说,“念峰,你知道吗,你们修一台电脑就花掉我们一百多亩农田的收益,一亩田才赚30元啊!”
带着无限的愧疚与感伤,我也如期实现了每分钟打字超过120的目标。1998年初始建设的全监警衔库,全监民警多达千万的数据,由我一个人独立录入完成,没有借调一个人帮忙。成新也成为当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最早完成警衔库建设、使用的基层单位,受到省厅政治部领导表扬。1998年开展的3年素质教育期间,我负责组织训练120名民警精干班,编写了15套试卷,结集印成一本练习册,省内有的监狱还来购买。高效打字,也让我意外地实现了半小时能写好简单信息,几小时完成数千字大文章的奇特之效,既提高了质量与效率,又明显减少了加班之困。挤出来的空余时间,又助推我学习充电,丰富了业余生活。
成新大地的脉动,奋进的强音,总是让你无法自我停歇。由于我来自数学专业,文学功底欠缺。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不断研读文学著作。但是文学著作里涉及到很多历史,难以知晓,影响深悟。于是,我又决定先学历史。学史过程又发现很多地理知识一无所知。于是,我采取“地理→历史→文学”的学习顺序,利用高效率工作挤出来的富余时间,夜以继日抓自学。《中国通史》一套六本,我就先后研读三遍,《红楼梦》反复看了三遍,写了二十多万字读书笔记。
辽阔而富绕,宁静而充实的成新大地,鄱阳湖涨水之际,如果从高空俯身看去,犹如一只浩翰海洋中的巨轮,迎风破浪,徐徐前行。在农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富足安宁,每年反复来回奔波于南北两湖,穿行百里长堤,记录基层民警的工作与生活点滴,总是让我感动不已。那个年代,基层大队若能确保一方平安,又能超额完成任务,绝对是全系统标兵。这样的标兵,还是来自成新大地。我曾经以《农业大队的领头雁》为题,宣传报道十三大队,位居全系统“十佳监区”榜首的殊荣。
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成新上下,从九十年代开始,火热推进着一轮又一轮改革。那时兼酒厂、板鸭厂于一体的副业大队,是成新农场的纯工人厂,吸纳安置着一大批农场职工子弟、家属就业,正在酝酿着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全新探索,还是省内纯工人厂能够保平不亏的模范工厂。不幸的是,大队长刘球因车祸殉职。追悼会前,监狱领导指示我认真写好刘球生平。于是,我饱含景仰之情,通过采访悲伤不已的“五丽”等家属,连夜起草完成刘球生平。追悼会后,获悉刘球情况的《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主编郑云云,几天后带着记者来到成新。其时,我刚刚完成上万字的刘球事迹材料。郑主编回去后,《江西日报》副刊,以“湖祭”为题,整版登出刘球同志事迹。刘球同志也于当年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其事迹材料由当年省局编写的《金盾之光》收录发表。
成新大地,秋水共长天,风景美如画。护卫成新父老乡亲的百里长堤,常常饱受外洪内涝之患。尤其是1998年那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超过22.5米的外河洪水,历史性挑战着成新父老乡亲,让多数堤顶高程不足22米的圩堤,夜以继日抢筑子堤挡水。作为监狱宣传报道组文字记者,我跟随着水利科贺志斌,摄影记者窦春华,不分昼夜,哪里有险情,我们就赶往那里,用心用情记录着全监抗洪将士的精彩瞬间,先后以《鏖战成朱圩》《子夜大抢险》为题,及时报道抗洪抢险历程。经常是夜半归来,凌晨向省厅局发稿。整个防洪阶段,我先后采写近百篇文字稿件,其中采写的七监区监区长张国庆,获评当年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我个人也荣立了工作以来的第一次个人三等功。
2002年5月,我遵照监狱党委部署,为了塑造不同层面的先进典型,先后采写了激励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邹淑英事迹;全场年纪最大、一线工作时间最长的中队长王书防同志事迹,同步组织开展了“远学汪洋湖,近学王书防”典型宣讲。最后一次专题宣传结束后,当年9月,我调离了工作与生活了11年的成新农场。农场厚实的积淀,让我一步步沉稳向前。
回望曾经的农场岁月,记忆深刻,永生难忘,如同《奋进吧,成新》,始终铭刻在心底,年年回响,岁岁难忘,成为生命里的最强音。
李念峰,1991年8月至2002年8月在洪都监狱工作。现为赣州监狱党委委员、一级高级警长。
来源:最美成新
编辑:章 白
复审:尹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