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8月4日电(史梦)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而氢能则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的开发利用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作为陕西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的核心引擎之一,氢能产业同时被纳入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布局,成为驱动区域绿色转型的标杆。
据悉,在省级政策强力赋能下,西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正加速构建覆盖制氢、储运、应用的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氢能产值已突破30亿元,聚集产业链企业超120家,占全省半数以上,氢能产业已成为西安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产业集聚 氢能绘就绿色生活图景
“这是电动车吗?”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氢合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几辆酷似电动车的小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这里,“氢”能相关的主题元素随处可见,三十余家氢能企业在这里扎根,加速释放着新质生产力。
“这是我们研发的氢能助力车。”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小确现场介绍,“最高时速25公里,10秒换个氢瓶就能跑80公里。”
据悉,这些氢能助力车目前已在西安1980泾造中心产业园、诗经里景区等多个场景投用。除了助力车,氢能观光车、公交车等这些“绿色穿梭者”,也正加速走进西安人的生活场景。
7月25日,盛世盈创副总经理聂小确介绍公司氢能无人机。新华网 郝云菲 摄
依托氢燃料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输出特性,氢能无人机极大拓展了无人机的应用边界。聂小确说:“我们的氢能无人机能续航3到10小时,零下40℃的极寒天气里照样能长距离作业。”
据悉,近年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氢能产业支持政策,通过不断整合汇聚产业上下游资源,推动氢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快速融合发展,全力构建了制、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装备研发制造集群生态圈。
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志超说,氢合湾科创区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为氢能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核心配套平台体系覆盖研发、测试、孵化全链条。“目前,氢合湾燃料电池产业园入驻率达89%,2024年氢能企业总产值超12亿元,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协同格局。”
技术突破 助力氢能实现产业化
在位于西安经开区的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材料”)生产车间里,冲压设备发出规律嗡鸣,0.1至0.3毫米厚的金属钛箔材正在流水线上流转。
“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钛双极板,就靠这种钛箔材冲压而成。”西部材料氢能事业部负责人李禹辰说。据介绍,在制氢环节,西部材料的创新成效更为突出,针对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团队开发的冲压钛极板,用0.3-0.5毫米钛板替代传统2-3毫米厚的蚀刻钛板,材料成本直降约75%。
氢燃料电池发展遇到的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领域,更包括产业链协同。“西部材料已打通从海绵钛到氢燃料电池、电解水电堆核心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可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西部材料氢能委员会主任刘咏说。
目前,西部材料与下游各头部氢燃料电池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逐渐扩大钛双极板和气体扩散层等产品的规模。“十五五”期间,钛双极板产能规模计划达到1000万片,气体扩散层产能规模预计达到5万平方米。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立足氢能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孵化招引氢燃料电池系统、制加氢装备头部企业,加速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这座科创之都正以“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的产业版图,书写“氢”启未来的西安方案。
西咸新区已建成年产3万吨的制氢装置,日加注量1200kg的长维加氢示范站二期建成投运,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建设完成……越来越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多个产业龙头项目先后投产,西安以“产业集群+核心技术”为发展引擎,为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全面助力区域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未来,西安将坚持以市场化需求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以氢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成本控制为核心,积极拓展各类氢能应用场景,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培养氢能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参与采写:郝云菲 胡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