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在太空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颗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人造卫星,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迈入了全球领先行列。接踵而至的,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于4月25日晚9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关于卫星发射成功的公报。
那时,中央电台是传播重大新闻的主要渠道,所有重大事件的消息通常都从那里第一时间传出。文革前,中央电台的新闻节目通常是现场直播的。然而,由于复杂的阶级斗争原因,文革期间,电台所有的直播节目都被改为录音播出。为了应对紧急播出的需求,广播流程变得相当繁琐且繁忙。从稿件的研究、领会精神到明确重点,再到确定播音基调和播音员备稿,所有程序都必须迅速、准确地完成。更为紧张的时刻,甚至不得不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分盘录音和即时播出,确保没有任何差错。
就在4月25日晚,公报的稿子迟迟未能送到。录音室内,播音员和录制人员都已准备就绪,紧张气氛弥漫开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距离9点的播出只剩下不到10分钟。那时,做为负责组织安排的我已经没有时间进行常规的备稿程序。唯有果断决定以“分盘录音”的方式进行处理。即将完整的内容分割成小段,每段约2到3分钟,甚至只有几句话便换一盘胶带进行录制。在录音和播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每一盘胶带的无缝对接,不能有丝毫的中断。这一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播出计划的失败。
终于,在9点整,中央电台的播音员用激动人心的语调宣布:“同志们,现在报告大家一个极其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了!现在开始全文广播……”随着播音员的声音响起,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在空中回荡,那一刻,整个夜空都为之震撼。广播的声音穿越城市,扩展到田野,传遍了整个中国,甚至远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首播后,公报立即进入了连续播出的环节,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但即便喜讯传遍大街小巷,播出工作却依然未曾松懈。因为录音带不断被交换和复制,无法停下来进行合成和精确的时间计算,整个公报内容与《东方红》乐曲、遥测信号的总时长成了一个难以掌控的变量。而更为复杂的是,中央迅速下达了新的任务——增加卫星飞行经过的地点和时间,这些数据随着卫星轨道不断变化,必须实时调整,并不断更新录音内容。为了确保一切准确无误,我只能临时决定,以公报内容、乐曲、遥测信号和实时变化的地点时间为基础,交替进行播出,不再考虑整点和具体的节目顺序。
随着时间推移,广播设备不停运转,胶带不断地录制和播放。当天深夜,时间已经来到了凌晨1点35分,中央电台终于结束了一整天的紧张播出工作。这时,我们才稍微有机会停下来,回顾这一切。然而,大家都对当天播出的次数感到困惑。有的人说是19遍,有的说是21遍,也有人告知我,总共发播了57盘胶带。尽管无法精确计算,但我们知道,这份来自太空的喜讯,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成为了那个时代永远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