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叶真) 在特殊作业中,高等级的刺割防护一体手套可以更好地保护工人和提升工作效率。以往,此类手套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但随着国外相关产品被列入禁止出口名单,以国产代替进口迫在眉睫。
记者从南通大学获悉,就在春节前,该校纺织服装学院“柔盾卫士”大学生创新团队与2家国内安全防护用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团队师生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性能刺割防护手套即将走向生产线并登陆消费市场。
“我们研制的手套耐切割性能达国际标准ANSI/ISEA 105最高等级A9级,能够有效抵御最高切割危险,防针刺性能也稳定达到国际最高等级4级。”团队成员、南通大学大三学生陈卓告诉记者,“以往,很多同规格的防护手套却存在着透气性差、使用起来手指僵硬等问题,因此手套除了要性能好之外,还要兼具舒适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卓和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从鳄鱼皮的结构中找到了灵感。“我们通过对鳄鱼皮肤模仿,将一种无机粉体增强环氧树脂刚性块以小间距排列在柔性织物表面。一方面,这种刚性的树脂块可以为面料提供优异的防护性能,另一方面,柔性织物和树脂块间的间隙保证了面料的灵活性和透气性。”陈卓解释,如此一来,这种防护面料不仅柔软、透气,还兼备防割、防刺、抗拉伸、抗撕裂等性能。
团队指导老师、南通大学副教授张丽哲告诉记者,这款手套的面料厚度在6—7毫米,看上去和冬季防寒的皮手套厚薄相当,兼具美观性。未来进入市场后,售价相比以往进口产品也将下降三成左右,将为个体防护用品领域带来全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