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不公平,人与动物不一样
“公平”似乎是人类独创且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东西,但21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在其它动物身上也观察到了它们追求公平。而且,与人类有时会委曲求全不同,有些动物宁愿放弃自己所得,也要捍卫自己的公平。
公平与卷尾猴
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南和她的同事于2003年开展的。在实验里,卷尾猴被安置在透明的隔间里,它们能相互观察到同类的行为。接下来,研究人员先教会卷尾猴用石头交换黄瓜。尽管黄瓜对人类而言是相对美味的食物,但是对卷尾猴而言则是相反的,一种聊胜于无的食物。
一开始,研究人员对每只卷尾猴都是公平交易的:石头换黄瓜。但是某一天,研究人员突然给第一只卷尾猴交易了葡萄(葡萄对卷尾猴而言是非常美味的食物),其它卷尾猴都能看见这笔交易,但是研究人员对其他的卷尾猴依然遵循“石头换黄瓜”的交易规则。剩下的卷尾猴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有的猴子宁愿饿肚子也要拒绝奖励,而有的猴子反应更剧烈,它们甚至把黄瓜扔向了研究人员,来抗议这种不公平的交易。
科学家在其他灵长类动物身上也观察到了这种“不公平厌恶”的现象。另一组科学家在黑猩猩身上重复了类似的实验,实验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黑猩猩拒绝了不公平的交易。
那么人类面对类似的交易,选择会是一样的吗?结果有些出人意料。
公平与人类
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加里·博尔顿招募了一组志愿者进行了一场博弈游戏。志愿者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报价者”和“回应者”两个角色。报价者拥有100美元(回应者知道此事),而他们必须给回应者报个价,把一部分钱给回应者。回应者可以选择要不要接受报价。然后,无论回应者是否接受报价,剩下的钱都会落入报价者的手中(回应者也知道这一点)。每一对志愿者只能进行一次游戏,以避免讨价还价。
可以想象,报价者极大概率会给出一个非常不公平的报价。如果换成卷尾猴实验的话,报价者就相当于研究人员,他们手里有黄瓜和葡萄,但他们选择把黄瓜给卷尾猴,而回应者就相当于卷尾猴,无论卷尾猴接不接受黄瓜,葡萄依旧在研究人员手里。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报价者提供的报价多么不公平、离谱,与卷尾猴的反抗不同,所有的回应者都选择了接受。这意味着,人类似乎可以接受不公平的待遇。
然而,下面另一个实验证明,人类更有可能只是理智一些,所以才暂时地接受不公平,毕竟一个实验还不至于导致大家拳脚相向。
在另一个叫做“最后通牒游戏”的传统实验里,志愿者依然分别扮演“报价者”和“回应者”两个角色。报价者依旧有100美元,他依旧要进行分配,而回应者依旧需要选择是否接受报价,游戏也依旧只能进行一次,不得讨价还价。不过这一次,回应者被明确告知他们的选择会对报价者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回应者接受报价,那么剩下的钱会落入报价者的口袋;如果回应者拒绝报价,那么两个人都一无所有。而这一次,绝大部分志愿者对不公平的报价说了“不”。这个实验说明了人类其实也并不接受哪怕是轻微的不公平的现象,如果有了合适的反对选项,人类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反抗。
公平与其它动物
对于吸血蝙蝠来说,血液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水分之于人类。而且,吸血蝙蝠只能依靠吸血才能活下来。如果它们两天没有吸血,那么它们很有可能就此死去。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血液,吸血蝙蝠依旧愿意跟同类分享。科学家发现,那些分享血液更为慷慨的吸血蝙蝠,也会从同类那里获得更多的血液回报。
冠蓝鸦属于鸟类,而它们也是一种非常追求公平的动物。冠蓝鸦追求的公平较为极端。冠蓝鸦会跟分享食物的同类建立极其稳定的盟友关系,以致于它们经常帮助盟友对抗竞争者。
科学家还在黑猩猩那里观察到另一类公平现象。尽管在黑猩猩种群里有着地位的高低,但是某一种食物最先被谁获得,它就会被同类默认为食物的主人,不论它地位的高低。地位较高的黑猩猩如果看上某一位成员手中的食物,它也只能恳求这位成员分享。
有意思的是,以上的研究,有的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尽管科学家早在其它动物身上看到了追求公平的现象,但是“公平”一词目前依然是一个社会学名词,还没有成为一个自然科学的名词。这样看来,这又是一个还未被深入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