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冬至大如年,冬至来临,春回大地的时间就不远了。12月22日冬至日晚,“大块头”木星与月亮将上演“木星合月”。只要天气晴好,全国观众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明亮的木星和月亮在天宇偎依相伴。
木星合月 摄影王晋
12月22日11时27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11时27分将迎来冬至节气。作为最早确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而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基准点,见证了中国古代特色天文学体系的发展和辉煌。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清代钦天监官员陈希龄所著《恪尊宪度》中对冬至的特征作了全面概括。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由于地球公转轨道面和自转轨道面之间交角的存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地球的落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构成的界限内周期往复,形成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从地球上看,太阳是在黄道上运行,冬至时运行到视黄经270°处,为距离天赤道的最南端。
对北半球各地来说,冬至这一天太阳的周日运行轨迹为一年中最低,故而正午时圭表测影所得的日影最长;在地平以上的部分为一年中最短,故而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冬至后,太阳开始北移,北半球白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渐高,日影渐短。
“大块头”木星今晚上演 “木星合月”
“木星和月球在天空(或天球)上有独自的运动规律,木星同地球以及其它行星一样,绕着太阳运动,而月球绕着地球运动。当木星和月球在天空的视位置相近时,出现了木星合(伴)月的天文现象。”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老师任安炳科普,冬至时,太阳离北半球最远,在阳历12月21日或22日,而对应的阴历日期却在变化。今年冬至阴历为11月初十,月亮升起时间约为14:29,木星升起的时间为14:37。在天空木星和月球的视位置非常接近出现了木星合(伴)月的天文现象。
木星朱庇特(Jupiterr),古代中国称为岁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靠着引力捕获等方式,木星周围聚集了不少的卫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
虽然木星“体型”硕大,但是肉眼看到的木星远比月亮小。这是因为“木星离地球比月亮离地球远2000倍,即使它的半径比月亮大40倍看起来还是很小的,小于肉眼能分辨的极限,所以木星看上去还是一个点。”天文科普大V王晋解释。不过,今天晚上的木星依然很亮,大约星等在-2.67左右。
今晚,我国天气晴朗的地区可以欣赏到木星合月,“月亮今晚前半夜都在,东南方向可见,而今晚前半夜最亮的那颗就是木星了,它大约会出现在月亮南边。”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户外欣赏,“有望远镜的,可以观测到月亮环形山和木星条纹以及四个伽利略卫星。”
冬至数九 祭天祭祖
我国民间素有冬至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日算起,每9天为一个“九”,第一个9天为“一九”,第二个9天为“二九”,依此类推,第九个9天为“九九”,共计81天。冬至日作为寒冬来临的标志,九九结束则在惊蛰和春分之间,已是春回大地。“民间流传的若干版本的数九歌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寒冬到来至来年春季回暖期间的气候和物候变化过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
冬至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自古就有冬至祭天祭祖的活动:帝王于郊外举行祭天大典,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百姓则祭拜祖先,表达缅怀先人、不忘根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