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校教授的科研,无论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走的都是从头到尾的“外包”模式,或者说是性价比极高的“内部外包”模式。
大学教授批量“外包”搞科研现象解析
现象描述
不少高校教授的科研,无论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走的都是从头到尾的“外包”模式,或者说是“内部外包”模式。在纵向项目中,一些导师将基金申请书的撰写任务“外包”给博士生,尤其是高年级博士生,从立项依据到研究方案,甚至预算编制,基本都由学生来写,导师只负责签字和挂名。
由于评审工作量巨大,一些导师还会将收到的本子转交给博士生“预审”,并要求撰写评审意见初稿。
在横向项目中,博士生成了低价乃至免费的劳动力,大量理工科博士生每日在实验室“打卡上下班”,承担着科研项目中最繁重的实验、论文撰写和数据分析工作。
教授热衷“外包”的原因
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是所谓“效率至上”。横向项目中,博士生的人力成本远低于市场价,以横向合作的实验为例,专业公司完成某一项服务的报价约为数万元,而博士生仅需消耗数月时间和少量耗材成本,这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模式,让导师倾向于内部“消化”横向科研任务。
深层原因
里层反映出制度性困境。一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过于注重项目数量考核,而弱化了质量导向,导致教授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外包”方式增加项目产出;另一方面,缺乏对导师的有效“第三方”监督机制,难以制约其对研究生的不合理要求。
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术成果质量问题
为了满足“短平快”需求,博士生在导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压缩实验周期、简化数据分析,甚至选择性“改造”实验结果,得出研究发现。在这样的导向下,大量论文实际沦为同质化的产品,既无理论突破,也无应用价值,造成了“学术快餐”的批量生产。
师生关系问题
层层加码的“科研KPI”压到学术金字塔最底层的博士生身上,他们的劳动价值长期被低估。以某双一流高校理工科课题组为例,博士生工作强度堪比大厂“996”,但每月津贴不足3000元。多数博士生在“导师制”下对权力上位者只有“服从”,导生关系冷漠淡化,往好了说是利益一致的“合作关系”,往差了说是“相看两生厌”的塑料师生。
学术创新力萎缩问题
长期“打工”使不少博士生对科研失去信心、耗尽热情,原创性思考被扼杀。比起科研成果“虚假繁荣”,更严重的后果是潜力人才的学术创新力萎缩。在“外包”模式下,不少年轻学者不再有“学术理想”的驱动力,逐渐参透这场“名利游戏”的规则。
科研可持续发展问题
没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就很难有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再投入进科研领域,科研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最终影响每一位科研人的利益。
解决建议
重构评价体系
弱化项目数量考核,强化质量导向,引导教授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创新性。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对导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例如由学术委员会对导师课题分工进行合规性审查,制约其对研究生的不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