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博
科研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人工智能大潮之下,从场景创新到科研变革,新的变化正在发生,包括佛山大学在内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能有效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人才,搭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交流、应用平台。推动佛山“人工智能+”行动在各行各业走深走实。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技浪潮正席卷全球,为了在服务本土产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本人从去年起带着团队开始走出校园。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交汇地,通过调研走访企业,我们想方设法为有需求的企业解决在技术应用上的难题。
学科发展最终将以科研能力体现,也是弥合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偏差主要渠道。以学科团队为核心设方向科研实验室等细分科研领域,有利于针对佛山产业技术瓶颈与攻关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支撑区域技术发展。
本人还担任佛山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一职,成立于2018年的佛山市人工智能学会,是由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我们主要是针对人工智能技术需求与困难问题进行梳理,为企业提供产学研对接、政策咨询、成果转化等服务。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紧贴行业前沿,能够清晰地提出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迫切需求,而高校及学会针对具体需求,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和理论基础,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助力企业攻克技术瓶颈,解决工程难题。
当前佛山较多企业的生产设备仍处于轻感知阶段。但实际上,赋予生产设备感知的技术,能够达到交互效果。工业生产的人工智能不仅是数据分析,而应该是可以和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可以和人共同协调工作,这才是理想的人工智能形态,未来的智能也应该是人机共赢的形式。
如何通过最优配置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企业在部署新技术前,首先会考虑投入产出比。在企业端应该对原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不单单是对某个部件或者某个生产环节工艺进行自动化改造,而是应该通过数据分析,对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坚以及对系统集成、示范。
佛山的优势是产业基础好和拥有大量的工业数据。佛山拥有泛家居、装备制造等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会积累海量数据亟待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制造企业也迫切需要再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赋能生产经营。
佛山兼具丰富的数据资源供给和需求优势,如何进一步释放公共数据价值,对于佛山的人工智能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建议应该优先对一些已经有产业基础且做得不错的企业进行专项扶持,有必要专业化地去建设佛山本土的细分领域公共算力平台或者智能设计研究院,把公共性的资源集聚在一起,面向行业提供广泛性的产学研对接,将科研成果相应地赋能到生产环节。
作者系佛山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佛山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本版统筹:华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