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把一个拥有一定天赋,在某一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称之为天才。
像我们所熟知的,英国的天才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牛顿,德国的天才是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那中国的天才是谁呢?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作为我国“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先生,我觉得天才这个名号,他当之无愧。
1911年,钱学森在上海出生,幼时的他便把天才属性展露无遗。
才不过三岁,他便已经能够背诵百首唐诗宋词,并且熟练的运用加减乘除来进行计算。
从三年级以后,他每学期的平均分数都要超过90分,高中毕业后,更是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当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在他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都不想让他浪费好的天赋。
于是便出现了,数学老师希望他报数学系、语文老师希望他考中文系,而绘画老师则看中了他的绘画天赋,希望他能成为一个闻名于世的画家。
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擅长的科目,钱学森一个也没有选,而是选择了铁道工程专业,去造火车头。
据说,当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是出了名的平均分低,许多人在这里只能勉强及格,但钱学森的每门功课几乎都是90分以上。
1934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当时的中国正在被日本侵略,亲眼目睹了日本飞机在中国上空对同胞们的掠杀,钱学森决定不造火车头了,要去学习造飞机。
但当时中国对航天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于是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决定去美国学习航天工程。
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钱学森依旧如虎添翼,好像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能难的倒他一样。
不过这种“嚣张”的态度也引来了其他同学的不满,尤其是一些美国同学,他们本就对中国人有偏见,现在更是看钱学森不顺眼。
但钱学森并不打算与他起冲突,而是决定用实力来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
于是钱学森表示,多说无益,你们其中哪一个人出来和我比试比试。
眼看着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于是他们决定用期末成绩来论个高低。
谁想,这次期末考试中一位老师出了许多难题,难倒了班级上的半部分同学,当然也包括当时叫嚣的那几位,除了钱学森。
当时他们正要去教授的办公室时,突然发现门口贴着一张优秀试卷,不仅字迹工整,而且上面的题也全部都解了出来。
他们正好奇这张试卷是哪位不知名的“大神”的时候,其中一个却忽然发现,上面写着的是钱学森的大名。
自这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在钱学森的面前说一句国人的不好,反而都对他尊敬有加。
1936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从马胜利红学院航空系毕业,但越是了解的多了,他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越是空缺。
于是在毕业之后,他又转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理论,不同于之前的学习如何造飞机,这次他更加注重理论知识。
在导师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领悟的非常快,在同一年,他就加入到了学校的火箭研究小组,并参与到了美国早期火箭和导弹的研究与制作中去。
1939年,钱学森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名声已经享誉全美国,与此同时,他还加入了学校自己组建的火箭研究小组中,而这个研究基地就是将来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身。
在美方工作的这些年里,钱学森已经拿到了安全认可证,这意味着他可以自由出入美国五角大楼,获得美国最绝密的军事研究。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上校军衔,由此可见,当时的钱学森对于美方来说有多大的贡献,以及钱学森本人如何厉害。
但即便美方给出的条件待遇再好,钱学森始终怀着一个报国的心,所以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便想带着孩子和妻子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不过,美方哪里肯轻易放人呢?
在得知钱学森有归国意向后的第一时间,美方以怀疑他参加早期美国共产党会议而吊销了他所有的安全许可证,并将其囚禁起来。
在这段日子里,钱学森被迫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听证会,但美方都没有查到任何可疑的线索,只能将其囚禁。
而当时的美国海军副部长还曾对他放狠话说道,宁愿将他给击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无论在哪里,他都顶的上五个师的兵力。
但到底只是敢放狠话,不敢将其随意击毙,但一无所知的钱学森却毫不畏惧,挺直了脊梁说道,我效忠于中国人民。
因为钱学森宁死不屈,美方对其开启了长达5年的囚禁生活,在这5年的时间里,钱学森一直在找寻回国的办法。
终于,有一天他的家人躲过了调查局的跟踪,在香烟纸上写下了求助信,然后这封信辗转被送到了祖国。
祖国在得知钱学森的遭遇后,立即展开了谈判,最终美方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钱学森一家登上回国的邮轮。
回国后,钱学森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再一次偶遇中,陈赓大将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导弹、火箭?
钱学森听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搞不成?他们可以的,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搞成!
于是,1956年10月份,钱学森便受命组建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火箭、导弹的机构。
此后,钱学森把大把的时间都投到了火箭的研究与发射当中去,甚至有时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的行踪。
在这样的废寝忘食下,终于,1960年,由钱学森指导设计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知道此事的美方气愤不已,为当初大意放走钱学森而感到后悔不已。
不过,这些都不是钱学森需要考虑的事情,在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后,他又立即投入到了导弹的研制工作当中,并且提出了航天的想法。
于是在1966年,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可以说,钱学森的到来,让中国的导弹核武器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晚年的时候,钱学森虽然不奋斗在一线,但始终心系祖国大事,醉心于学术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与文献。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的一生,是为科学不懈探索的一生,更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在科研上的卓越成就,让中国在航天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他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
他不仅是中国的天才,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指引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