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7月15日讯】
作为链长,青岛市长再次履职。
7月15日,青岛召开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调度会,总结人工智能产业链前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安排部署下步重点任务。市委副书记、市长、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赵豪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尤其随着各类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完善,各个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也开始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加速重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让市长出任链长,看得出青岛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
今年3月份,赵豪志赴北京走访考察人工智能科创机构和企业,与有关方面进行对接洽谈。
4月份,青岛召开了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座谈会,会上专门邀请11位行业专家、企业家及协会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提出意见建议。
7月份,赵豪志率市直有关部门、部分区市负责同志,先后到重庆市、上海市走访考察重点企业,其中人工智能是重点考察领域:
在重庆,走访了特斯联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技术为核心,为公共事业、电力能源等场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海洋”将是青岛与其重要的结合点。
在上海,专门到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科研与产业化成果,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就开展与青岛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密集部署之下,青岛用政策搭建起了培育人工智能发展的软环境,用项目构筑起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硬支撑。
01
人工智能产业的青岛实力
新型工业化,是青岛智造强市的新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业智能化发展;而“智能化”恰恰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特征,它不仅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着现代工业生产。
现代服务业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的青岛,天然就是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技术应用的实践场,这种根植于市场的吸引力,让人工智能的市场力量不断向青岛聚集。
从企业聚集程度来看,青岛市已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企业500余家,形成了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这些企业分布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智能硬件等多个应用领域。
龙头企业层面,以海尔为代表的领军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作为正式落地应用的智慧家庭领域首个垂域大模型——海尔智家大脑HomeGPT,正是基于海尔智慧家庭、家电、家装等领域多维度、高质量数据训练出的智慧家庭行业预训练模型,已在海尔家用空调等多个产品中得到应用。
不仅龙头,青岛还拥有一批颇具实力的人工智能“独角兽”。
创新奇智专注于“AI+制造”和“AI+金融服务”,在多个细分领域有深入探索和实践,已登陆港交所,被称为国内“AI+制造第一股”;
以萨技术依托多年数字城市领域技术沉淀,打造了国内首款面向公共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专业级垂域大模型—数智八斗;
致力于搭建计算机视觉算法领域App Store的极视角,目前商城已上架1200余种算法,覆盖超过100多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
2023年,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达672.6亿元,同比增长28.9%。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AI创新之城竞争力全景报告》中,青岛上榜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城市综合实力20强,位列第11位。
02
数字基础扎实,深耕垂直领域
人工智能产业需要数据、通信、算力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支撑,才能真正在具体的场景中“跑”起来。人工智能在青岛能够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青岛为其打造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目前,青岛已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获工信部同意启动申建,5家算力中心上线运营,算力规模超2300P。在工信部备案的大中型数据中心8个,标准机架突破5万架;中科曙光总部基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有了过硬的底层硬件支撑,青岛根据自身定位、产业实际,明确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推动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开发应用走在前列。
从实践来看,海尔发布的 HomeGPT,是山东首个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备案审批的垂域大模型;海信自研电视星海大模型,突破传统指令式语言对话瓶颈;赛轮发布全球首个橡胶轮胎行业大语言模型橡链云聊-EcoRubberChat;创新奇智推出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在制造业领域有广泛应用……
目前,青岛重点研发的大模型产品超过20个,在工业制造、智能家电、橡胶轮胎、社会治理等细分行业率先落地,并将在海洋、城轨、港口、金融、政务、医养等重点领域加速布局。
图源:海尔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洋领域,青岛同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和升级。
目前,青岛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并建成了全国首个海洋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包括“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和“问海”预报大模型等在内,青岛还研发了多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涵盖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灾害预警等领域。
在场景开放上,智慧港口、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渔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都是人工智能的实践场。例如,山东港口集团就联合国实集团启动了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通过运维专家经验数字化转化和实时数据推理运算,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在青岛,正扎根场景、多点开花。
03
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聚焦人工智能,青岛今年出台了系统化的行军图。
根据日前发布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青岛将聚焦算力设施“强基”行动、算法模型“铸魂”行动、数据要素“提质”行动、核心产业“固链”行动、创新平台“领航”行动、产业生态“聚力”行动、场景应用“赋能”行动等七大行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以2026年为节点,行动计划列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干目标:
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2万P;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打造2-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15项以上;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努力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从空间布局来看,青岛也形成了各有所长、相互支撑、覆盖全域,“一核两翼多点”的产业布局。
核心区域以崂山区为主承载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青岛智算谷)就位于崂山区,已聚集了2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2023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营收300亿元,同比增长40%左右。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青岛智算谷)园区效果图
两翼分别以西海岸新区和即墨区为重要发展区域。
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等园区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吸引了众多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的入驻;即墨区也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聚焦海洋这个特色优势领域,青岛也专门出台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将以“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预报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大模型体系。
以市长为链长,青岛正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场景“全开”、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