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9岁的于树海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现在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数据中心第六研究室主任。他曾经获得过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被认定的省级高层次人才。
“大家的赞许是对长光卫星的钦佩,也是对长光卫星开创商业航天事业的肯定。”于树海说。
10年前,时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宣明同志带领一支光学研究领域的“国字号”队伍,将目光从实验室瞄向了浩瀚星空。在多方支持下,宣明团队从零开始创建了长光卫星公司。
位于长春新区明溪路上,从空中俯瞰长光卫星总部,形似“王”字,又似“天”字,因此也被称为“天王楼”。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开创了中国商业卫星领域的多个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的运营商。
今年4月,长光卫星也荣登了胡润研究院《2024全球独角兽榜》。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作为快速发展的基石,人才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始终是长光卫星最为倚重且大力支持的。
“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在不同的场合,宣明一直提倡他的引才用人之道。
“心中不仅要有理想、要有事业,同时在实现理想和事业过程中也要非常务实地争取应该有物质保障和荣誉。”长光卫星公司人事部门介绍,在荣誉方面,公司积极为员工争取社会荣誉人才职称评定,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物质保障方面包括有竞争力的薪酬、免费食宿、为优秀的员工发放交通车等。
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司在岗的员工,平均每两人就有一辆公司奖励的交通车。
“待遇好比颜值,加入公司始于颜值。”于树海说,企业提供的待遇吸引力是一方面,但员工忠于的是对航天强国事业的热忱,还有航天报国的拳拳之心。
143号员工于树海博士毕业之后,留在了研究所专攻学术。当时初创的长光卫星公司,正好位于实验室的楼上。
“感觉好像有一股暗流在吸引我,到企业去干一番事业。”加入长光卫星公司8年来,于树海曾担任2个型号9颗卫星副总师、重大工程负责人。经过多个部门的历练,现在领着团队主攻遥感数据分析。
他今年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内完成2亿平方公里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比原有速度提升近2倍。
长光卫星的数据显示,去年加入的新员工,外地户籍、外地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一半。于树海的团队成员有来自广西、湖北、江西等地,也不乏清华、北大这样的知名学府毕业生。
“团队有活力!干事业有动力!”今年28岁的高啟翔正在带领11名“95后”的工程师团队一起攻关:在现有卫星体积和重量不变的基础上,将相机成像分辨率提升1.5-2倍,为下一代卫星高精化、紧凑化设计找出一条新路径。
2021年,辽宁海城籍的高啟翔从清华大学获得工程硕士后,加入长光卫星成为一名光学工程师。而现在,他成为了公司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前沿光学研究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
从入职小白到部门负责人的“火箭”式转换,高啟翔坦言“颇有压力”。但他的成长路径确实很“长光卫星”——在鼓励创新的路上不设限、不设禁区。
内部人形容长光卫星的工作“比研究所更研究所、比企业更企业”。公司内部有一个针对所有员工设立“小微项目创新机制”。每位员工都可以对创新项目进行申报,管理层评估后立项,公司给予经费支持。
“鼓励创新,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积极性要保护,因此公司对于小微创新项目宽容度很高。”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宣传负责人张宜坤介绍,每年有将近50个“小微项目”立项。这些有的已经在产品上实现了应用,有的已经升级为省部级科研项目。
创新的氛围和融洽的团队,使得一大批年轻工程师迅速成长。
“大家在一起想的是有干事业的舞台,干劲十足!”高啟翔说,今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师弟也加入了自己的团队。
2022年长光卫星新入职员工92人,2023年新入职209人。现在,长光卫星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增至近80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88%。与创业之初相比,人才队伍壮大十余倍。长光卫星今年的校园招聘计划:面向“双一流”高校再招收200名毕业生。
不仅本地,外省员工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占据比例不断扩大。这也得益于省市区三级政府的一系列引才优惠政策和实际行动,让长光卫星形成了“人才雁阵”集聚效应。
不完全统计,长光卫星有90多位员工享受到长春市高端人才补贴政策,450余位员工享受长春市住房保障政策,450多位员工享受到长春新区人才补贴政策等。
“除了物质鼓励之外,人才政策更多的是精神激励。”作为被认定的E类人才,高啟翔也可以享受相应的安居补贴政策。
“这是激励政策,更是示范效应,能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看到地方部门重才爱才惜才之心。”根据相关人才政策,于树海的孩子将享受相应的入学优惠政策。
“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遥感卫星带来的技术福利。”于树海经常跟孩子玩一个游戏,在自己做出的遥感地图上,指出学校、操场等熟悉地方的位置,给他讲遥感卫星技术的重要性。
“立足航天信息产业,服务全球70亿人。”长光卫星雄心勃勃。在未来2年里,300颗卫星组网成功,一个更加强大的“吉林一号”星座将让更多人享受遥感技术的便利化。
在长光卫星总部附近,一个年产值20亿元、新增就业2000余人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一个航天信息产业集群将在北湖未来科学城中崛起。
浩瀚的宇宙有足够的空间能够容纳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几乎所有理工科类专业都能在商业航天产业链里找到合适的职位。而宽厚的黑土地上也有足够的滋养和托举满足任何一位人才的成长。在长春新区,不仅有卫星航天、大数据,还有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这些都将为年轻人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