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竺可桢逝世50周年。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他倡导的“求是”精神光照当下。
近日,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荣明、出版人潘涛等做客杨浦区图书馆,解读大师倡导的科学精神。
竺可桢的一生,不仅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事业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外,还在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突出成就。以“观天察地 卓尔又凡——竺可桢解读”为题,潘涛通过大量历史图片资料还原了竺可桢的生平,并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讲述《竺可桢全集》的面世过程、版本考究和目前竺可桢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当下有些媒体对竺可桢生平的文字描述缺乏严谨。
徐康宁教授分析了作为全集主体部分的《竺可桢日记》的独特性、其特殊的经济科技史料价值,以及竺可桢丰富的精神世界。他说,竺可桢具有感时忧国、镜像苍生的天下情怀,中西文化并包的学人风范;探索未知、求实存真的科学精神,达观释然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不落时尚的真实一面。张荣明教授谈到了竺可桢所提倡的“求是”精神,他认为这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并指出《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学术作品的重大意义。
“一代宗师竺可桢”主题分享会由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联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共同举办。专家们交流了阅读《竺可桢全集》,尤其是其中日记部分的感受。他们感慨,1300万字、跨度38年的日记,展现了科学家的思想、学识和毅力,还是洞察时代风貌、记录历史细节的百科全书。
在另一场《无知有解》图书分享会上,译者潘涛从无知与知识的相互作用谈起,以哲学进路揭示无知的架构,剖析无知的来源、类型、复杂性及其影响。“如果把已知比作一个池塘,那么还没有了解的知识,也就是未知的知识,就好比浩瀚无际的大西洋。”潘涛用巧妙比喻开启话题,由此引出了《无知有解》一书的主题,即对“无知”这一概念的多维度理解。
《无知有解》把国外研究“无知”的不同学派、专家的不同观点串联起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例。书中提到,“无知既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避难所,还可能是价值,甚至是德性的伴侣”。在讲座中,潘涛与现场读者就“有”和“无”的哲学及社会学概念、如何管理个人“无所知的无知”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鼓励大家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求个人进步和成长。
作者:宣晶
文:宣晶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