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企业上云,就是企业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企业服务的一种模式,相当于给企业如同‘千军万马’一般的复杂运行系统,配上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济源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局长李军华说。
8月1日,刚走进豫光集团旗下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冶一氧化炉车间,灼人的热浪便扑面而来,一台智能机器人正在温度更高的炉前进行通渣作业。
该车间工人杨宾向记者介绍,这个岗位的环境温度超过50℃,即使穿着厚厚的胶靴仍会感到烫脚,还有被灼伤的风险,“如今有了智能机器人,我们坐在有空调的中控室远程操控就可以了”。
数字技术助推豫光集团实现各种突破,“在云端”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底吹炉下料口,一个机器人可以使劳动强度降低70%以上;在配料环节,智能AI配料系统的投入,使原本复杂烦琐的物料配料过程“秒”生成,且误差低于0.01%;在锌锭成品车间,智能系统使人员配置缩减50%、人工成本降低62%、产品优良率提升至98.7%;在铜冶炼系统,智能检测装备可“在云端”瞬间完成铜、铁、硫等关键元素含量分析……
豫光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已提升至70%以上,极大提升劳动效率的同时,在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多次填补国内空白。2024年,该企业第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济源另一家企业——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探索传统煤化工企业上云新模式,近年来累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资达2.5亿元,使关键工序数控率高达99%,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96%。
该企业一位数字技术人员颇为自豪地说:“金马能源这朵数据之‘云’,直接推动企业综合生产效率提高12%、能源利用率提高8%、员工绩效提高15%;同时,设备故障率降低6%、运营成本降低3%、库存减少42%,打造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记者从济源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了解到,近年来济源聚焦“一转带三化”(以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引领、基础支撑、环境营造等措施,已拥有15家省级智能工厂、37家省级智能车间;3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领航企业,5家企业获评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已建成水云踪、有色冶炼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推动我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数智强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