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浦东致力于推动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江苏苏州加快量子科技向实用化、工程化转化,安徽将瞄准“7+N”重点领域和方向,到2030年累计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四川成都将算力优势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多地聚焦未来产业,持续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不断催生新领域新业态新赛道,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产业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也是影响未来发展潜力和提升未来竞争力的颠覆性产业,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也许正是因为未来产业有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不仅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在战略层面对未来产业进行部署,在国内,也有超过20个省市围绕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如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西、深圳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意见规划,绘制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尽管“未来”已来,但无论从人形机器人到量子计算机,还是从脑机接口到6G网络设备……说起未来产业,却给人们的普遍感受就是“神秘+高大上”。其实,近年来,我国未来产业正在科技新赛道上加速前进。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未来产业的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那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科幻”名词背后的未来,正逐渐照进现实。
比如未来网络,看名字很高级,其实就是远超5G的超快通信技术。重点发展的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超宽带光通信、专用特种通信、高速宽带无线接入等技术,极速体验能让人们上网或使用智能设备的体验更加带感。再比如,通用智能领域不仅包括当前最火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还包括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传感器、新一代机器学习与类脑智能计算等,甚至还有我们在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脑机融合”技术。正如专家所解读的,未来产业发展的特征可概括为四个“新”,即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尽管这些产业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有望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并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现有需求,还将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这也意味着,未来产业,不是个绝对概念,而是个相对于时代而言的名词。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就是未来的传统产业。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现实往往比想象更精彩。回望过去,当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发成功时,那时的人们也在畅想着计算机如何颠覆生产生活,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仅花了70多年时间,人们已经将计算机浓缩到小小的智能手机里,通信、购物、交友、娱乐,轻松搞定。如今,就如同我们处在人工智能技术大爆发前夜,无法预测想象未来一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细分赛道,突出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供需对接,从需求侧持续发布未来场景机会清单及建设指南,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探索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创新发展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目前所言的“未来产业”,不久之后将不再神秘,也不再“高大上”,不仅会与人类生活水乳交融,而且定会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