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9月21日,记者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获悉,“成都市第五届青少年公众科学家培育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已于近日正式启动,首批入选的70余名学生在锦城湖畔开展生物多样性户外调研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观察植物形态、采集叶片样本、记录昆虫栖息特征等方式,沉浸式体验自然科学探索的乐趣。
学生们锦城湖进行植物和昆虫观察
此前,学生们还先后走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浣花溪公园,在两爬动物知识课堂和实地观鸟实践中,学习动物的分类特征与栖息地保护理念。“以前只在书上看到的鸟类,今天终于用望远镜看清了它们的羽毛层次,我还记录了三种鸟的行为!”参与学生说。
据悉,该计划由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办,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指导,旨在推动青少年自然教育,提升公众生态素养,是成都持续推进青少年自然教育、提升公众生态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生们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习
自9月启动以来,该活动已陆续进入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成都英华学校等成都多所中小学校,包括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为约500名学生带来多场自然科学主题讲座,内容涵盖昆虫生态、鸟类习性、植物适应性等多个领域。
学生们在浣花溪观鸟
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作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始终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图景。该项目正是希望依托本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凝聚青少年的创新力量,推动自然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自然保护储备未来人才。
接下来,学员们还将在专家带领下继续开展更多野外调查与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还将获得展示交流机会。
图据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