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业报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近日,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来源:摄图网
此次出台的《方案》将为工业母机的标准制定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撑和依据。《方案》提出,到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牵头制修订不少于5项相关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标准供给结构更加优化。到2030年,适应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全面形成,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跃升。
工业母机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毛予锋表示,机床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工作母机的基础装备产业,直接决定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机床行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机床工具行业创新潜力不断迸发,涌现了众多创新团队和创新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衡量机床领域主机、数控系统、部件等产品的技术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迫切需要建立针对机床领域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完善行业技术评估体系,提升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方向,优化资源配置。
多年的发展中,机床企业一直在标准方面持续努力。
今年,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制定ISO230-2025《数控机床智能化分级标准》,打破了德日垄断,在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产业话语权。
今年,由国机集团下属企业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特种加工机床 安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该标准整合了五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针对电火花加工机床、电解加工机床、增材制造机床及激光加工机床,明确规定了各类安全要求。
记者了解到,2025年,多项与机床行业相关的标准发布施行。在国家标准方面,多项与特种加工机床相关的标准发布,如将于10月1日起实施的GB/T45379—2025《五轴电火花电弧复合铣削机床 精度检验》和GB/T45381—2025《动梁式龙门电火花成形机床 精度检验》标准。团体标准同样有所建树,山东机床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发布《带动力刀塔的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精度检验》等两项团体标准,已于1月16日起施行。
近年来,我国机床企业围绕高端复合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等关键领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研制产业链急需标准,采信优秀团体标准,填补上中下游标准空白。
基于产业链形成新的标准体系
“可以看到,优秀母机企业在标准方面的制定工作非常努力且积极,而此次《方案》的亮点在于,标准的系统化并且与产业链的高度契合,”一位多年从事机床行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此次《方案》聚焦减材、等材、增材制造等领域的系列标准。标准体系化将更新基础通用、制造装备等六类标准,淘汰落后标准,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引领产业升级。
《方案》中还提出,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是支撑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标准群,通过标准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映射,实现相关标准与技术、产品、服务的“软联通”。
此次,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主要由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制造工艺、检验检测、行业应用6个层次,34个大类、17个小类内容组成,并根据工业母机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基础通用标准贯穿工业母机产业链,是标准体系的底座;
设计配套标准构成了工业母机生产的配套保障;
制造装备标准是标准体系核心,体现工业母机的整体技术水平;
制造工艺标准是产品成型的关键,影响着产品质量和成本管控;
检验检测标准是评估产品质量的依据;
行业应用标准为工业母机赋能其他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那么标准体系与产业链高度配合的建立对行业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来源:摄图网
《方案》提到,工业母机标准体系建设可以做到三方面的联动。
一是与产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紧扣减材制造高端跃升、等材制造优势加强、增材制造国际领先等方向,以标准破解产业链短板,推动原创性标准突破,助力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
二是统筹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一体化,强化链式思维,通过标准协同配套牵引产业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推动国内外标准兼容,加快国际标准转化与中国标准国际化,在优势领域同步制定国内外标准,以标准国际化促进产业国际合作。
除了标准体系化的建立,此次《方案》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提出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融合,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工业母机中应用相关标准的研制,加快制定相关数据采集、智能设计等新兴技术标准;同时推进绿色设计、碳减排等标准研制,助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此外,《方案》还对增材制造装备领域、数控系统领域、先进制造工艺领域、共性技术领域、关键功能部件领域、配套产品领域、融合技术领域中的重点立项项目做了详细注解。
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的申报可通过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或工业和信息化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提交标准立项申报材料,有关程序和材料需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各年度国家标准立项指南或《工业通信业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5号)的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