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制造)
“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破1300万辆,连续十年领跑全球;人形机器人从赛场走向工厂,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突破不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达1.46万家……“十四五”以来,一系列亮眼成果勾勒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劲态势。
在9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指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勠力同心、众志成城,顶住外部压力、经受风雨洗礼,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大国地位更稳,创新动能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更深,“中国招牌”更亮,惠民助企成果更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稳:地位更稳,筑牢经济“压舱石”
“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国本”更强、“家底”更厚,世界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规模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李乐成强调。
从根基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愈发牢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步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产业基础薄弱问题逐步缓解,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稳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高新区为工业经济的“稳中有进”发挥了关键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纪委书记何年初表示,“十四五”以来,国家高新区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做高位势、做强存量、做大增量”,通过优布局、稳产业、强企业,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强:动能更强,创新驱动结硕果
创新是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产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进入“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
创新投入的稳步提升,带动“大国重器”突破不断。“重大技术装备被誉为国之重器,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自主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突破。
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大国重器”实现多空间维度突破: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预计年底前将有3架交付使用;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太空物资闪送……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列的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也在向高攀升。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国的50%左右。“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内先后诞生了全球首台超导量子计算机、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等原创技术和产品。今年上半年,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全球最快的磁悬浮试验速度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成功刷新,实现了多项全球领先。
优:结构更优,产业体系提质效
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传统、新兴、未来三类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十四五”以来,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老树发新芽”“老厂焕新颜”。我国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至2024年的1300多万辆,销量同步增长,市场规模翻了三番多。
未来产业加力“生根”:工业和信息化部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建设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目前,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向多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
此外,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大规模普及推广。
深:融合更深,双融驱动促升级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成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数实融合方面,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场景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速应用,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数实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李乐成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看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线性分工,通过跨学科交叉与技术、产业、市场间的交互,重构创新范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拓展,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采取“强供给、搭平台、壮主体、促转化”四大核心举措。其具体成效体现为“四个新”:高质量科技供给取得“新突破”,高能级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新格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迈出“新步伐”,有力带动了产业跃迁升级。
亮:招牌更亮,品牌实力显担当
从传统制造到专精特新,再到新兴产业,我国工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招牌”愈发闪亮。
传统制造品牌美誉度大幅提高,优质产品畅销全球,去年我国有18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品牌500强,国货国潮品牌加速崛起。
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耀眼,“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过1.46万家,这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7%,这些数字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授权发明专利达到22项。
新兴产业同样势头强劲,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其全球市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家都能感觉到,不仅我们身边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汽车强国的大街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中国品牌正在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辛国斌表示。
实:成果更实,惠民助企见实效
新型工业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和助力企业发展上,切实让群众受益、让企业减负。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大国重器”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新型农机装备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可收割600公斤作物;电力装备保障能源安全,大型风电机组每转一圈满足三口之家一天用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100亿度;先进轨道交通便利出行,复兴号CR450动车运营时速达400公里,北京到上海仅需两个半小时;高端医疗装备守护健康,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精准度,减轻患者痛苦。
在助企纾困方面,中小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优化普惠性支持政策,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半征收“六税两费”;“十四五”期间,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超过19万亿,增幅超过120%;同时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建设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从“稳”住基本盘到“强”化创新力,从“优”化结构到“深”化融合,从“亮”出招牌到“实”现惠民,“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成就非凡,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下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王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