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学家坦言:地球深海比太空更可怕,那里究竟藏着什么?
创始人
2025-09-02 03:22:20
0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太空照片,觉得人类已经挺牛的,能跑到月球上,还拍了火星表面。但转头想想自家后院的海底,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科学家们老是说,我们对太空的了解其实比对地球深海多得多,这话不是随便说说。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的七成多,可我们真正探索过的部分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

太空那边,虽然遥远,但用望远镜就能看到不少东西,卫星探测器也帮了大忙。深海呢?光是下到几千米深的地方,就得面对高压把人压扁的风险,比太空真空还棘手。一些专家直言,深海的恐怖程度远超太空,因为那里不光是空荡荡的黑暗,还藏着各种活生生的怪东西,让人脊背发凉。

太空探索的风险主要是真空、辐射和失重,这些东西人类可以用厚厚的宇航服和密封舱对付。但深海的压力是另一个级别的东西。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水压相当于一千多个大气压,换句话说,就跟一吨重的铁块压在你每平方厘米皮肤上似的。科学家计算过,要是把埃菲尔铁塔倒过来放在那里,塔顶都会被压扁。

1960年,美国海军的唐·沃尔什和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尔坐着Trieste号潜艇下到海沟底部,那时候他们就亲身感受到这种压力,潜艇外壳都变形了。之后詹姆斯·卡梅隆在2012年用Deepsea Challenger号也去了一次,花了两年多时间准备,就是因为风险太大。相比之下,太空站里的人还能浮着看地球,深海里你一动不动就得担心舱体裂开,海水瞬间灌进来把一切碾碎。

不止压力,深海的黑暗也够瘆人的。阳光下到两百米就基本没了,下面一千米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比太空的黑洞还彻底。太空至少有星星和银河的微光,深海里啥都没有,只有靠生物自己发光,或者人类带去的灯泡勉强照亮一小块区域。科学家说,这种绝对黑暗让深海进化出了一堆怪模怪样的生物,它们长得像从科幻电影里蹦出来的。

举个例子,琵琶鱼这种鱼头上顶着个发光的小灯泡,其实是细菌寄生的诱饵,用来吸引猎物。雌鱼体型大,雄鱼小得可怜,一旦找到雌鱼,就直接融进对方身体,只剩生殖功能。听起来像寄生虫吧?但在深海,这就是生存方式。它们生活在几千米深的地方,食物稀少,只能这么高效。

再聊聊其他深海生物,这些家伙绝对能让人晚上睡不着。拿吸血乌贼来说,它不是真的吸血,但外表像个披着红斗篷的鬼,触手上有倒钩,能在黑暗中突然伸出来抓东西。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湾附近拍到过这种东西,它们用生物发光来迷惑敌人,或者伪装自己。另一种是蝰鱼,牙齿长得像针一样,从嘴巴里伸出来,能轻易刺穿猎物。

它们生活在两千米以下,眼睛退化了,全靠侧线感知振动。龙鱼更绝,眼睛下面有个红光器官,很多深海鱼看不见红光,所以它能偷偷锁定目标,然后一口下去。还有巨型等足虫,看起来像放大版的蟑螂,长到三十厘米,能吃掉海底的尸体残渣。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发现过这些虫子,它们耐高压,身体硬壳能承受极端环境。

这些生物不光长得吓人,还提醒我们深海生态有多脆弱。人类扔下去的塑料垃圾已经污染到最深处了。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有高浓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比表层高出好几倍。这些东西来自工业废料,通过食物链积累到深海生物体内。科学家担心,这会影响整个海洋食物网,因为深海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地。要是这些怪鱼灭了,上层海洋的生态也会乱套。相比太空,太空垃圾至少飘在轨道上,不会直接吃进外星生物肚子里。

深海的未知部分才是最让人不安的。科学家估计,我们只映射了海底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剩下的百分之八十还藏着啥,谁知道呢?比如Bloop声音,1997年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麦克风录到一种低频巨响,从南太平洋传来,声音比蓝鲸叫声还大。起初大家猜是未知巨型生物,后来分析可能是冰山崩裂,但到现在也没定论。另一个是Milky Sea现象,海面突然变白,像牛奶一样发光,持续好几天。卫星拍到过这种事,但科学家只能猜是细菌群落造成的,还没亲眼验证。还有紫色球体,2016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底发现的一个紫色胶状球,专家猜是某种海蛞蝓的卵,但没法确认。

跟太空比,深海探索的成本和难度其实更高。太空有NASA这样的机构砸钱,发射火箭虽然贵,但能用遥控探测器干活。深海呢?潜艇得扛住高压,材料和技术要求极高。1963年,美国核潜艇Thresher号在测试时沉没,129人全没了,就是因为高压导致艇体崩解。类似事故让科学家更谨慎,现在多用无人遥控车ROV去探底。但即使这样,信号传输也难,海水干扰无线电,只能用电缆连接,一不小心就断。太空探测器至少能用太阳能充电,深海里啥能源都没有,得带电池下去。

科学家们为什么还坚持探深海?因为那里可能藏着解决人类问题的钥匙。比如,深海细菌能耐极端环境,研究它们能开发新药。一些热液喷口附近的微生物,用来抗癌的化合物就从那儿来。深海还储存大量甲烷水合物,这东西是潜在能源,但开采风险大,一不小心就引发海啸。相比太空的矿产,深海资源更近,更实际。专家说,忽略深海等于忽略地球大部分生命空间,因为海洋里有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多样性

人类最早的深海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75年,英国的HMS Challenger号船队花了四年时间环游世界,测量海深,发现马里亚纳海沟的前身。那时候他们用绳子系铅锤下水,测到八千多米深,就觉得这是极限了。现在技术进步了,但挑战没少。2019年,维克多·韦斯科沃用Limiting Factor号下到海沟底部五次,创纪录,但他说,每次下去都像赌命,因为未知变量太多。

深海还藏着历史遗迹。二战时沉没的船只、飞机残骸散布海底,有些地方成了人工礁,吸引鱼群。但也带来污染,油箱漏油影响生态。科学家在探索时偶尔碰到这些,提醒我们人类活动已经渗透到最深处。另一个谜题是水下作物圈,日本海底有鱼类用尾巴画的圆形图案,用来吸引配偶。这听起来可爱,但也显示深海行为多复杂,我们才刚摸到边。

说到恐怖,深海的寂静是最渗人的。没有声音,只有水压和偶尔的生物动静。科学家用声呐监听,发现一些不明信号,像52赫兹鲸的叫声,那头鲸频率不对劲,从没找到同类,游荡几十年。太空有无线电信号,深海的声音更原始,更神秘。

未来怎么办?科学家呼吁增加深海投资。现在全球海洋预算远低于太空,NOAA一年才两千万美元,NASA是它的上百倍。但深海能帮我们懂气候变化,海底储存碳量巨大。暖化让深海酸化,影响贝类和珊瑚。忽略这块,等于自找麻烦。

深海比太空可怕,是因为它近在咫尺却满是未知。太空是空旷的冒险,深海是挤压的噩梦。那里藏着高压、黑暗、怪兽和谜题,科学家坦言,我们才刚开始挠痒痒。希望未来多点资金和技术,让我们多懂点自家海洋,别老盯着星星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亚普股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亚普股份(603013)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天正电气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天正电气(605066)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亿纬锂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亿纬锂能(300014)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广联达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种...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广联达(00241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图...
宇树科技新专利可提升机器人舞蹈... 公开资料显示,近日,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种基于 数字孪生的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专...
奥飞娱乐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奥飞娱乐(002292)新获得一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明日起,AI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叶红梅 每周,“合规周报”会盘点上一周国内外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治理、科技...
制度赋能“人工智能+” 侨银股... 日前,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
原创 科...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太空照片,觉得人类已经挺牛的,能跑到月球上,还拍了火星表面。但转头想想自家后院的...
双鸭山市全力打造龙江东部地区新... 来源:双鸭山日报 新材料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是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也是推...
强势增长16.3%!长沙新能源... 日前,2025首届中部先进能源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活动暨长沙市新能源科技项目对接会在宁乡举行。会上,一组...
“科技联络员” 助力企业研发跃...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郑晨 通讯员 袁天宏) 8月26日,在浙江咏正...
万米以下、200℃以上!中国如... “神舟上天”和“蛟龙入海”,展现了我国在航天和深海探测领域的重大成就。而与它们并列、共同构成“上天、...
聚焦6大行动重点行业领域 “人...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
原创 三... 9月1日消息,今天一早,vivo就开启了新品预热,vivo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韩伯啸在微博发文,...
万兴科技携万兴天幕2.0赋能深... 本报讯 (记者舒娅疆)9月1日,记者从万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兴科技”)获悉,深圳市委...
又一外骨骼机器人公司转战人形? 近期韩国WIRobotics公司在韩国科技师范大学(KOREATECH)第一校区的机器人创新中心(R...
今天起,正式施行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怎么实现局域监控?3款局域网监...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远程办公的常态化,局域网(LAN)已不仅是信息流转的通道,更是企业运营效率与数...
MIM工艺成为人形机器人新方向... 上海证券等机构最近指出,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简称MIM)或成为人形机器人下一个可行的发展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