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宇航员从月球返回之后,一直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人类都没有再踏足月球。
而最近在CCTV4的访谈节目中,我们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透露了,载人登月计划的进程,他说:“中国载人登月这件事是由载人那套体系在执行,我们所使用到的一些技术,验证的一些技术等等,已经在用了,没有障碍了。”
也就是说,过不了几年,我们就能见证时隔50多年后,人类再次登上月球的重要时刻。
中国航天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稳,最近官方更是给出了准信:技术上的主要障碍,基本都扫清了,这不叫画饼,这叫冲刺阶段的宣告。
今年,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就要进行两次极为关键的逃逸测试,听着就让人紧张:一次是零高度,一次是最大动压。
这就像给汽车配上弹射座椅和顶级安全气囊,无论是在点火启动的瞬间,还是在冲出大气层、压力最大的时候,一旦火箭“闹脾气”,必须保证航天员能毫发无伤地弹射出来,这套“保命符”要是没练熟,后面的事根本无从谈起。
梦舟载人飞船进行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据了解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也已经排好了档期,预计2027年就能进行首次发射,这枚近百米高的大家伙,能一口气把超过27吨的载荷直接推向月球。
它甚至还有个“不带助推器”的兼职模式,可以给空间站送人送货,一专多能,按照这个节奏,长征十号首飞成功后,再把飞船、着陆器攒到一起,中国人在2030年前,就能完成载人登月计划。
当然,在真人出发前,至少还得进行两三次无人“彩排”,确保整个流程万无一失,一步一脚印,对于人命来说,这才是最快的速度。
中国这边一切顺利,但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风景就大不相同了,自阿波罗之后,美国时隔半个世纪重启登月,阵仗搞得很大。
他们拉了五十多个国家签协议“入伙”,颇有当年“八国联军”的架势,盟友可以摇旗呐喊,但真正干活的还得是自己。
更尴尬的是,核心环节却屡屡掉链子,原计划绕月的“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就被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拖住了后腿。
在上次的无人飞行中,猎户座飞船的隔热瓦,竟然在返回地球时出现了不该有的剥落,别看只是掉漆,如果这层瓦是宇航员穿越大气层时穿的,那是要出人命的。
调查和扯皮直接导致了任务延期,听着都让人捏一把汗,就算2号的问题解决了,3号的载人登陆更是前途未卜。
登月要用的月球车、新宇航服、着陆器,这些关键的“装备”都还没完全搞定,NASA自己人做的内部评估都相当悲观,认为载人登月能挪到2028年就不错了。
这种一边盯着月亮,一边又想着火星,结果两头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摇摆,与中国的笃定沉稳,对比实在太过鲜明。
硬件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宇航员当然也得就位,关于中国首批登月航天员的人选,外界猜得热火朝天,但官方口风极紧。
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会从已经上过天、经验最丰富的那批航天员里选,不到最后一刻,你不会知道具体是谁,而不公布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航天员的训练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地狱模式”,外界过度的关注和炒作,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训练,心无旁骛地准备,才是最科学的做法。
相信也有很多人会想知道,登月会有女宇航员吗?性别从来不是我们奔向星辰大海的障碍,中国现有的四位女航天员中,刘洋和王亚平这两位家喻户晓的“太空教师”。
她们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对月球的向往,她们说,期待能像神话里的嫦娥一样,亲身飞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王亚平甚至还畅想着,未来有一天,能站在月球上,给地球上的孩子们再上一堂太空科普课,所以只要适合,相信航天工作必不会有什么性别歧视,更何况之前也有研究表明,女性宇航员比男性宇航员可能更适合这个工作。
千万别以为,中国费这么大劲,只是为了上去插个旗、拍个照、带回几块石头,月球被看作是地球的“后花园”,一个未来可以常来常往的地方,长远的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可以长期住人的基地。
有了基地,就能在上面搞科研,开采氦-3这种地球上稀缺的清洁能源,最终实现人类在月球的常态化存在。
当然还有更宏大的蓝图,是把月球当成一块跳板,月球引力小,从那里发射探测器去火星,比从地球出发要省力得多,难度也小得多。
实际上,这张深空之网中国早已经悄悄在织了,中国正在建设的“鹊桥”星座,未来将构成一个覆盖地球、月球、金星和火星的深空“互联网”,为未来的行星际探索铺平通信道路。
当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后,中国的探月活动将逐渐从“冲刺”变为“日常”,也许有一天,去月球真的会像“回娘家”一样方便。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已经明确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欢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搭乘中国的飞船,一起去月球做客。
这不是一句客套话,在航天这个极度烧钱、极度考验技术实力的领域,敢于开放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强大的自信。
它意味着,我的技术靠得住,我的运力有富余,我不仅能办成自己的事,还能带着朋友一起玩,这份底气,源于技术,也源于实力。
中国的太空征途,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口号和惊心动魄的转折,它更像是一场沉默而坚定的长跑,每一步,都清晰地踩在既定的规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