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实现了飞跃。在生态环境领域,新媒体正以独特的力量重塑着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格局。今年以来,一些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博主先后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反映了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新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论暴露出了一些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些地方舆情应对能力不足,未能第一时间处理问题,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导致舆情不断发酵,对当地政府形象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能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动力。应当认识到,生态环境舆情对于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是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与完善制度的重要推动力量。博主凭借自身行动与影响力,对监管盲区进行了有效补充,促使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曝光,进而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
二是有助于加速污染治理进程。舆论之下有关部门或是启动应急机制,或是开展全面排查,提高了问题响应速度与处理效率,加快了污染治理的步伐。
三是倒逼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治污流程,确保问题得到有效处理,从源头上预防污染问题再次发生。
四是促进跨区域协作。一些治污工作或是存在技术堵点,或是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地方政府面临能力不足的困境。在舆论的广泛关注下,权威机构和专业团队的介入协作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与资源帮助,有效补齐了短板,也为跨区域协作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案。
这样看来,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应对生态环境舆情,关键在于有关地方政府能否敏锐洞察舆情,将舆论压力转化为切实的治理动力,把每一次问题发现转化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宝贵契机。
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及时预警响应。可将生态环境舆情监测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建立舆情预警体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舆情分级响应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舆情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在舆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提升舆情应对的专业能力。面对污染事件,加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的技术水平,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快速检测与响应。建立专家库,汇聚环境科学、法律、舆情应对等多领域专家,在复杂污染事件发生时及时启动会商机制,为污染治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与决策建议。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垃圾焚烧点、污染水体周边等关键区域开展土壤、水质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与“环保网红”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可尝试建立重点联系人清单,与具有专业调查能力的博主建立专项沟通渠道,及时了解问题线索,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充分认识民间环保力量的积极作用,出台相关举措,将其转化为推进环境治理的有效力量。设立“环境观察员”制度,吸纳专业博主以更加科学、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参与生态环境监督身份的认证,增强其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的专业性。建立舆情会商机制,在做出重大环境决策前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定期组织环保博主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深入了解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流程,同时也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与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强化排查,进行问题预防和源头治理。针对舆论关心的重点问题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比如在喀斯特地貌区实施“一洞一档”动态管理,详细记录每个溶洞的生态环境状况、周边污染源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交界地带、偏远山区等传统监管手段较难触达的地区,增加无人机巡查频次,利用科技手段弥补人力监管的不足,及时发现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民间河长+官方河长”协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河道监管,形成政府与公众共同治理的合力,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及时回应生态环境舆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保住“绿水青山”的前提,更是开启“金山银山”的钥匙。环保博主们的镜头时刻关注着生态环境问题,而各地政府最佳的应对策略便是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建设,在问题萌芽阶段就将其妥善解决,并通过环保博主们的镜头展示地方在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成效。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