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会堂在近日迎来了一项专为青少年设计的创新科普项目——“科学实验屋”的首次亮相。与此同时,2025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月”活动也在这里正式启动。
作为承载着上海人三代科普记忆的地方,科学会堂见证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变迁。从露天科教电影到学科学、学文化的夜校,再到如今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科学实验屋”,科学会堂不断适应着时代的需求。
此次的“科学实验屋”项目,得到了中科院院士陈凯先的大力支持。他不仅亲临启动仪式现场发布项目,还将自己获得的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的数万元奖金捐赠给市科协,希望用于青少年科普活动。这一善举恰好与市科协的初衷不谋而合,共同推动了这一新空间的诞生。
“科学实验屋”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互动实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从亲手拼装超轻飞机到培育太空种子,每一个实验都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将定期发布活动信息,每个双休日邀请6~14岁的青少年参与。
与市面上常见的科普活动相比,“科学实验屋”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专业性和前沿性。项目依托上海市科协数百个专业学会的学科实力,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能够触摸到前沿学科的科学实验小天地。例如,与航空学会合作开发的“超轻超能飞小飞机”课程,让孩子们亲手调试机翼并见证起飞瞬间;与宇航学会联合打造的“迷你探测卫星”模型,则让孩子们通过屏幕看到卫星“传回”的画面,直观理解遥感原理。
“科学实验屋”项目还为家长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实验“菜单”,帮助解决“周末带娃去哪涨知识”的难题。从操控无人机到组装创意动力小车,每个项目都由学会专家亲自把关,既充满乐趣又富有科学含金量。孩子们在玩乐中开启创新思维,在动手中找寻科学答案。
“科学实验屋”项目的推出,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场地,更是科学会堂老建筑焕新的重要举措。这一项目将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场所,转变为了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打卡地”。同时,它也探索出了“学会资源+公益平台”的新模式,将专业力量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科普内容。
随着“全国科普月”活动的正式启动,上海科学会堂将迎来一场科普盛宴。从市级主场到街镇社区,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园区,从线上直播到线下互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将贯穿整个9月。这些活动不仅将送来无数个快乐而有趣的科学日常,还将激活无数块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科学拼图,让都市生活因科学和科普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