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在广东省江门开平市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于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经过十余年的准备和建设,JUNO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下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这个用来捕捉有“幽灵粒子”之称的中微子的大科学装置,是国际上首次运行此类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使科学家能够回答关于物质和宇宙本质的基本问题。
JUNO在试运行期间首批获取的数据显示,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这使JUNO能够着手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微子质量排序——即第三种中微子(ν₃)是否比第二种(ν₂)更重。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讲述了17年来全球700多位科学家以及无数普通的中国工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地下700米深处,建造世界顶尖中微子液闪探测器的故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丁肇中、梶田隆章,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陈和生、王贻芳,高能物理研究所曹俊、衡月昆、马骁妍等科学家参与其中。
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
作者尹继红历时3年追踪、10多次深入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室,采访近百位科学家和建设者,通过深入而全面的记录,聚焦江门中微子实验这一重大科学项目的建设过程,为“新大众文艺”提供新脚本,为时代留下记忆,向科学致敬。
8月31日,《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将在江门购书中心举行新书首发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副经理衡月昆,本书作者尹继红等将出席活动。
在地层深处为人类装上一双眼睛——
《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
首发式
时间
2025年8月31日16时
地点
江门购书中心
主办单位
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花城出版社
江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开平市委宣传部
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江门日报社
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江门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科学,天地之艺
尹继红
2022年4月,我在开平第一次见到江门中微子基建负责人李小男。他风尘仆仆,一脸疲态。他说刚从井下上来,正在赶土建的工。我没太听明白。后来他开始给我讲中微子,我更听不明白了。但是,我还是决定去他说的实验室看看。当然,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李小男不是个包工头,他是一位有名的粒子物理学家。
第二天,我赶到了金鸡镇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室。李小男安排刘悦湘带我下井。下去的时候坐的是直井升降机。这是一个很简陋的升降机,就像几条钢索吊了个桶。它运行的时候连灯光都没有,只有耳畔轰隆隆在响。我第一次下到地下700米深处,因此走出升降机的时候,心里就有些忐忑和激动。昏暗的灯光一点一点地牵引着一条巷道向远处延伸,石壁和拱顶泛着黢黑油亮的微光。暖风扑面而来,风湿湿的,像挂在了脸上。慢慢走着,地面越来越湿,巷道两侧的水流声越来越大,空气中的雾气也越来越浓,灯光也就愈发迷蒙了。刘悦湘告诉我,井下地下涌水很严重,湿气特别重。在这里干活,不到5分钟,全身就湿透了。
2015年的春天,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建设启动。科学家和工人们开始挖掘一条斜井(1341米)和一条竖井(616米),并向地下700米挺进。图为2022年2月,斜井人车行驶在建设中的斜井
走了十几分钟之后,我们到达了那个巨大的水泥池子顶部的平台。大水泥池子有十几层楼深,直径有40多米。池底幽暗的光像要将我吸入怀抱。我看见很多工人在迷蒙的灯光下,像蚂蚁一样地忙碌,还有一些人攀爬在池壁上,像定格在那里。后来,我在这个平台上站了很久,我看一会池底,又望一会穹顶。我依然还没明白:什么是中微子?他们要在这里做什么?但是似乎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被人类在地底700米捣鼓这么一个东西而吸引了。我被这件事情的形式所吸引了。
回地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是斜井的轨道车。这车能坐10多个人。和我们同车的是一批来自河南的工人。他们光着膀子穿着荧光服,身上散发着浓烈的劳动之后的味道。除了汗味,还有疲劳和困顿。他们也不知道科学家们要在这里干什么,但是他们知道是在为国家干大事,这事事关宇宙。他们都很骄傲。
之后半年的时间,我再没跟李小男和刘悦湘联系。这半年的时间我都在网上查看资料,试图弄懂什么是中微子。我找了关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专题采访、专题讲座来一篇一篇地囫囵吞枣地读。我其实还是没搞懂什么是中微子,什么是中微子振荡。但是,我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淘到了不少让我心仪的东西。譬如关于王贻芳和丁肇中先生、李政道先生和黄永玉先生的故事;譬如马骁妍领着年轻人拍音乐MV的故事;譬如建设过程中战胜大涌水的故事;譬如光电倍增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关乎科学,更关乎艺术和精神。
2万个20英寸“中国造”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
第二次再去打石山下采访的时候,我已经没有那么“小白”了。我开始关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和中心探测器的基本结构了。第三次去的时候,我开始和常驻那里的科学家交朋友了。他们开始主动给我做科普以及介绍采访对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我承认,我已经走进了中微子那神秘的世界,中微子在我的身体里呼啸。我被那束光吸引,我被追光、捕光的人们吸引。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我都常常会失魂落魄地走进打石山下的那个世界,跌落它神秘的忙碌之中。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身影也落在了我的情感里、我的文字中。我会在玩电脑游戏时突然间搜索一下“江门中微子”,去看看有没有我疏忽了的信息;我会在和朋友聊天喝茶时,突然就很兴奋地给他们讲起“江门中微子”;我甚至开始很坦然地走上了讲台,给某些单位开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讲座。2024年整个夏天,我都会经常穿着印有“江门中微子探测器”图案的文化衫在大街上闲逛。这不是我的一次写作,这是我弥足珍贵的一次经历、一场遇见、一次结缘。
2024年秋天,我来到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访。我在大院门口那座刻着李政道先生诗句的雕塑前久久驻足。我记住了那句话:天地之艺物之道。随后,我走进了钱森那间地下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放了许多金黄色的光电倍增管,墙壁上贴满了钱森女儿的画作。钱森穿着一件褐色的毛衣摆弄着电脑。他在绚烂中显得朴素。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天地之艺,就是艺术最伟大的呈现。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人,是一群有着极致追求的人。
20英寸光电倍增管细节
三年的时间里,我总共采访了70多位参与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的中外科学家。这其实还只是整个项目国际合作组成员的十分之一。这是我进行过的最困难的一次采访。他们每一个人都温文尔雅,很乐意配合我的采访。但是他们几乎都只谈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专业。他们的言谈中夹杂着大量的专业名词和英语单词。很多的时候,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兴致勃勃的介绍。但是最后整理录音的时候,我完全处于云山雾罩之中。然而,尽管我常常听不懂,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我开始慢慢读懂了他们,读懂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追求与表达,也渐渐找到了我这部作品的灵魂。
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感谢他百忙之中为这部作品写序,这是这部作品所收获的最尊贵的荣耀。衷心感谢王贻芳院士,他不仅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还利用春节假期认真审读了我的初稿,对我的文稿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修改意见。从王院士身上,我看到一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衷心感谢曹俊所长,在和曹所的对话中,我升华了对这一国之重器的认识。衷心感谢李小男、衡月昆、马骁妍、庄红林、杨长根、胡涛、秦中华、何伟、刘江来……诸位合作组里的科学家,我能走近你们,因你们而走近这一国之重器是我莫大的荣耀。你们所做的事情深埋地底,你们其实也在星空中闪光。衷心感谢工程办的刘蕾老师和开平帅小伙刘悦湘为我的采访提供了满腔热情的帮助。本书所选图片全部由刘悦湘拍摄。
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花城出版社、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联、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联对本书采写出版的大力支持。
追光逐诺,灼灼其华。
我很荣耀,成为这一建设过程的记录者。
我很虔诚,谨以文学的方式向伟大的科学精神致敬!
2023年5月22日,白春礼院长(左二)陪着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左三)参观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基地。在恩师丁肇中面前,王贻芳(右四)交上了一份合格的作业
【关于作者】
尹继红,祖籍湖南醴陵,现居广东江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广东省首届“大沥杯”长篇小说奖,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第五届戏剧文学奖一等奖。
来源:花城出版社
编辑:聂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