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汉得与亚马逊云科技联合举办「智达高远,合作共赢——数字化筑基,Al释潜能」闭门交流分享会在深圳圆满举办。
当AI重构商业逻辑、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企业竞争力的内核正被重新定义——关键不再是规模与资本,而是以数智化基因构筑的持续进化能力。
领先企业正借助“平台+AI”双引擎,将数字化转型从技术命题提升为战略级生存法则:例如通过PaaS平台构建柔性数字基座,使系统随业务自适应演进;以AI价值链激活沉默数据,在客服、供应链等场景实现30%以上的效能跃迁;重塑“人机协同”模式,让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依托数据决策的“超级助手”。
本次活动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AI应用、MCP技术,以及集成供应链等热点议题,特邀多位行业顶尖专家与实战精英,分享前沿经验与解决方案,共同探索“平台+AI”双引擎驱动下的破局之道,为企业在当前复杂环境中应对挑战提供切实的思路与参考。
数字化筑基 AI释潜能
汉得华南销售部销售总监 张百亮
汉得华南销售部销售总监张百亮先生为本次活动做开场致辞,他通过分享自己的打车经历,以打车软件正在使用AI和数据应对低毛利市场的话题切入,指出当前B端企业在第四代工业革命和“AI+数据”重构产业链的背景下,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而企业应通过了解和驾驭数字化与AI技术来应对挑战。
此外他还强调数据与AI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并引用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的观点“算力是骨骼、算法是神经、数据是企业的血液。”他表示企业应让数据开口说话,实现数据资产变现,提升核心竞争力。
数智基石
PaaS平台构建企业硬核竞争力
汉得大客户数字化平台事业部高级经理 牛帅隆
汉得大客户数字化平台事业部高级经理牛帅隆先生表示,在广泛拜访企业高层后,他总结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两大核心:提质增效与敏捷创新。
在提质增效方面,企业不仅关注AI应用,同样重视供应链端的成本优化;在敏捷创新方面,则强调IT部门需快速响应公司的战略转型需求。
基于大量案例实践,他进一步归纳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阶段特征:不同发展时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与需求。
初期企业通常侧重于基础系统建设,如ERP、OA等;随着规模扩大,单一系统难以支撑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往往需补充建设营销域、供应链域、制造域系统;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内部多系统并行,系统间存在业务壁垒及数据孤岛,难以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变化及业务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牛帅隆提出企业可以采用“长链条业务驱动”的方式打通串联不同系统。他指出,长链条运营有助于提升企业效率,实现数据驱动业务转型,并借助数据治理进一步反哺业务成长。
然而,企业在构建更复杂、更长链条流程时,需要依靠统一的底座平台作为支撑,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支撑长链条业务运行
通过千人千面的工作台,支持从管理层到执行层的不同需求,实现从表单驱动到流程驱动、预警驱动的数字化转型
串联业务全链条
平台可整合企业内外部系统,实现数据与流程的拉通,提升业务响应速度和协同效率
牛帅隆指出,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应重点关注两大路径:一是规划先行,必须基于自身发展战略进行定制化设计,而非简单套用他人方案。二是平台支撑,他建议企业构建统一平台,平台需具备敏捷开发、安全稳定、融合创新及AI智能化等能力。
他强调,汉得倡导以战略规划为引导、统一平台为底座、敏捷开发为手段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致力于通过H-ZERO平台及全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实现自主可控、高效协同与持续业务创新。
智创未来
AI赋能企业价值跃迁
汉得大客户数字化平台事业部
AI创新中心经理 王泽淳
汉得AI创新中心经理王泽淳女士结合汉得丰富的AI落地实践案例,为现场嘉宾分享了企业推进AI应用的具体路径与实用建议。
她指出,企业对AI的期待远不止于简单的知识问答,更希望AI能够结合内部数据,实现自主分析、辅助决策与深度洞察,从而驱动业务流程优化。因此,她强调“做好AI必须先做好数据基础”。
此外,企业应用AI与个人场景不同,需同时对接多个模型,并综合考虑数据安全、权限控制、运维监控等要素,甚至需构建自有垂直领域的小模型。因此,企业需要中台体系以支撑AI应用的全面落地。汉得AI中台正是为此设计,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快速推进AI应用,除知识问答之外,其他核心能力包括:
ChatBI企业智能问数
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打破数据访问壁垒,实现“全民分析师”与“实时决策中枢”,现已广泛应用于财务、营销、生产、供应链等领域的智能分析
AutoAgent能力
汉得AI中台1.6版本新增AutoAgent能力,使得新打造的Agent能够实现动态规划(AutoAgent)与静态规划(流程)融合应用,赋予了AI自主决策规划的能力。当前汉得智能体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主检索、反思、矫正和生成分析报告,并实现全流程闭环
王泽淳还结合汉得AI中台的几个实际应用案例,系统展示AI带来的实际效果与收益:
助力某通讯行业巨头建设报销智能提单助手,通过AI辅助人工完成基础作业,提高效率
携手某光伏切片企业通过AI打通机器学习,提升切片良率
为某知名啤酒企业搭建企业级AI应用开发平台,实现了知识问答、员工助手、智能问数和智能体等方面的应用
王泽淳表示,汉得在AI领域的能力定位在中台工具层和应用落地层,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陪跑服务,包括顶层战略规划、业务场景评估、流程设计优化、安全规范制定、模型选型建议、算力支持、数据治理和落地部署等方面。作为企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商,汉得凭借多年实践经验与成熟解决方案,能够助力企业高效实现智能化升级与运营提升。
AI Agent新纪元
解锁MCP的无限可能
亚马逊云科技解决方案架构师 肖林
亚马逊云科技解决方案架构师肖林先生表示,自2022年11月30日以来,大模型持续受到广泛关注,但其仍存在无法实时获取数据、缺乏工具调用能力以及记忆有限等问题。为此,智能体(Agent)被引入以增强大模型能力。2023年,LLM Agent成为热点,在研究、框架和市场层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智能体通过扩展大模型的数据检索、工具调用与记忆能力,有效弥补了大模型的现有局限。其核心构建模块,正是借助检索、工具与记忆等机制增强后的LLM。
他介绍,目前常见的LLM工作流主要包括四种:提示链、路由、动态编排以及评估反馈。企业实践中常采用混合工作流以应对复杂场景。以React工作流为例,其将推理与行动结合,肖林以“获取明天深圳天气”为例,说明智能体如何根据用户需求自主思考并调用工具,实现从静态大模型到动态智能工具的转变。
除常规工作流外,自主智能体(Autonomous Agent)可独立规划与操作,并在需要时向用户请求信息或判断。该类智能体依赖环境“反馈”(如工具调用结果或代码输出)以逐步迭代,直至任务完成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目前,自主智能体主要用于步骤不确定或无法硬编码路径的开放式任务,例如编程辅助、计算机操作与研究类应用。
肖林还介绍了当前热门的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MCP是一种新型通信协议,旨在扩展AI系统能力。通过标准化接口,它使LLM能够安全访问外部系统、API和数据源,突破传统AI的能力边界。
MCP的工作机制中,AI应用中的MCP Client通过标准协议与MCP Server通信,由Server连接具体工具(如Slack、数据库、邮件系统)。肖林以笔记本电脑作类比:主机中安装多种LLM应用(如Claude Desktop、IDE等),它们通过MCP访问资源。
主机内还包括MCP客户端与服务器,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高效、标准化方式连接AI Agent与各类外部工具,堪称AI世界的“万能扩展坞”。以往每接入新工具均需定制开发(如Function Calling),而现在只需按MCP标准开发一个Server,即可被所有支持MCP的AI应用使用。这不仅提高工具复用性,也为LLM安全、可控地访问企业系统提供标准化路径。
他还展示了基于亚马逊云科技的MCP架构方案:
模型层:可灵活选用多种顶级模型,如通过Amazon Bedrock使用托管的Claude、DeepSeek、以及亚马逊自研的Amazon Nova多模态模型等
工具层:利用AWS官方开源的大量MCP Server,轻松连接AWS服务及其他外部工具,极大简化开发流程
开发资源:AWS在GitHub上提供丰富的Samples和开源项目,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构建具备工具使用能力的AI应用。
肖林指出,AWS MCP架构支持企业员工通过集成大模型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交互,MCP Server负责与外部系统通信并返回结果。AWS在不同区域部署了多种大模型,全面支持企业AI应用落地。
最后他还展示了三个MCP Server典型应用场景:
智能面试官日程安排
自动协调面试官时间、会议室资源,并发送邀请邮件
自动化财务分析
自动抓取公司财报、股票技术面数据,生成全面的投资分析报告
个性化旅行规划
根据用户需求查询交通、景点信息,并生成详细的行程计划文档
让数据成为员工的“超级助手”
打造集成供应链提效新模式
汉得集成供应链专家顾问 周阳
汉得供应链专家顾问周阳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企业供应链普遍面临着内部运营失衡、外部协同割裂、战略集成缺失三大系统性挑战,并具体表现为九大典型痛点。这些问题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企业的响应速度和盈利能力。
周阳强调,这些痛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内部运营失衡:失准、失控、失衡
企业内部常常陷入“计划与执行两张皮”的困境。需求预测不准,波动被层层放大;生产计划形同虚设,一线永远在“救火”;最终导致高缺货、高库存、高成本的“三高”顽疾,运营效率大打折扣。
· 需求预测难,波动大
· 计划与执行脱节
· 高缺货、高库存、高成本
外部协同割裂:中断、失控、失信
当视线转向外部,供应链的协同能力显得尤为脆弱。上游供应商如同“黑箱”,交付风险高悬;物流环节成本与信息“双黑洞”,货物去向不明;最终,对客户的交付承诺屡屡无法兑现,严重透支商业信任。
· 供应协同弱,中断风险高
· 仓网物流成本高、时效慢
· 订单履约不透明,承诺达不到
战略集成缺失:迟缓、内耗、割裂
在更高维度的战略层面,问题同样突出。供应链在新品研发中总是“最后一棒”,导致设计与量产脱节;各部门KPI相互冲突,决策会议变成“数据对质会”;运营计划与财务目标更是各说各话,无法形成合力。
· 新品上市流程长,响应慢
· 部门KPI冲突,决策内耗大
· 运营计划与财务目标“两张皮”
面对上述挑战,坐以待毙不是出路。周阳指出,AI和数据技术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应积极拥抱变化,通过建设集成供应链(ISC),实现从内到外的系统性变革。为此,他提出四点关键建议:
思路重塑: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
打破传统的“职能竖井”,构建一个以数据驱动、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端到端协同体系。让供应链不再只是被动执行的成本部门,而是主动响应市场、创造价值的核心引擎
能力升级:
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精准交付”体系
从过去关注“我能生产什么”的产品导向,转变为关注“客户需要什么”的服务导向。围绕订单的精准交付,强化计划、协同、决策等核心能力,全面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
组织变革:
用统一目标打破“部门墙”
以供应链转型为契机,推动组织与绩效的变革。将订单及时交付率、库存周转率等核心指标,科学地分解到销售、计划、采购、生产等所有相关部门,让每个人都为最终的客户满意度负责,形成一股合力
路径规划:
“三步走”,稳健迈向智慧运营
集成供应链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应分步实施: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条柔性、敏捷、智能的集成供应链,是企业穿越周期、赢得未来的关键。审视您的供应链,识别真正的痛点,并立即开启转型之路,这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然。
汉得作为企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商,始终致力于成为连接企业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桥梁。未来,汉得将持续进化、自我迭代,助力更多企业把握AI与数据驱动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实现破局、赢得未来!
携手汉得,共铸硬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