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这一次,智元打了明牌。
在独立商城公布了几乎全线产品的价格之后,智元机器人又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合作伙伴生态大会。在现场,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了智元的上下游供应商、投资人、和智元有过合作的整机厂商……智元机器人的CMO邱恒透露,这次活动有近2000位合作伙伴报名,但“因为场地限制只选择了来签单的合作伙伴”。
这家成立两年多的公司在不少业内人看来,“实在不像一家初创企业”。高举高打的路径背后,是智元要成为机器人通用具身智能底座的野心:推出标准化的全栈产品、发布操作系统、二次开发平台等新动作无疑都在指向这一点。
只不过,想要驾驶这艘巨轮,智元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何平衡商业化加速与先进性技术的投入,如何在资本的催化下保持产业链的稳定,都是其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生态大会上,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邓泰华坦言,智元的现金流能在公司没有任何业务产生收入的情况下,支撑公司经营三年,也透露未来三年将投入数十亿元,孵化超过50个早期项目打造产业生态……当智元把筹码摆上台面,能否在未来兑现,是整个行业都在关注的焦点。
生态大会现场“排排站”的智元机器人们。图片来源:乔心怡
生态能否成为商业化护城河
“只要它有用,我马上就买。”
在生态大会现场,一位从安徽赶来的机器人租赁商正在向智元的市场经理进行产品问询,他对远征A2青春版很感兴趣。这款机器人在智元商城的标价为16.8万元,购买需要先支付1万元定金。
“大家已经见过很多一米三左右的小尺寸机器人跳舞、运动了,但是这种一米七左右的全尺寸机器人,租赁市场还是相对较少。”上述租赁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能买回去“开发开发”,他有信心在半年内回本。
生态大会现场,智元的机器人们正在卖力揽客。全尺寸的远征A2在场地中来回向嘉宾们打着招呼,小尺寸的灵犀X2则时不时高歌一曲《小星星》,新发布的四足机器狗也背着巡检包在会场中行走。
智元毫不掩饰自己商业化的野心。在会场中,智元将产品线分为了七个展示场景,分别为讲解接待、文娱商演、数采训练、物流分拣、教育科研、安防巡检、商用清洁,并在展板小范围搭建了模拟演示区。
智元当前的人形主力产品线包括全尺寸的远征系列、半尺寸的灵犀系列和轮式作业的精灵系列。邓泰华在介绍这三条产品线时用了“平行发展”的形容。
平行发展,意味着需要铺开多条应用战线。兼顾硬件本体、软件算法上的投入之外,让更多生态建设者参与进来。这是互联网时代3C大厂的惯常打法,如今也被沿用至智元的战略当中。当产品线逐渐清晰,智元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参与者加入进来。
姚卯青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乔心怡
“做项目是一个非常吃资源、吃人的事情。”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谈及和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产业公司合作时表示,机器人想要在实际场景当中应用,每个项目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集成、交付、售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联合其他伙伴去一起做”。
不过,仅仅依靠生态伙伴还支撑不起智元的野心,智元更需要打造一个通用的底座,去支撑规模化的应用落地。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大会上,有两个平台型工具被着重提起。一个是此前已经发布的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另一个是集成二次开发能力的灵创平台(LinkCraft)。
二者均是面向开发者,前者构建了标准化的系统底座,后者则以内容生成与动作编排模块降低了开发者,尤其是商演、导览等看重机器人表演、交互能力的开发应用门槛。
但生态究竟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商业化护城河,还要看智元所搭建的软硬件和平台能否为开发者、应用者带来更多价值。智元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在现场透露,灵创平台的beta版本将在今年10月份上线。
寻找机器人通用性边界
在智元内部,并行的并不是只有产品线。
在举行生态大会的一周前,智元机器人发布了机器人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Envisioner。相比于主流的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视觉语言行动模型)架构,视觉模型以视频生成为核心。
“VLA本质还是以Language,也就是语言为主。”姚卯青指出,VLA模型更像是把机器人看到的世界翻译成文字,再根据语言去理解和行动,在一些逻辑性强的任务,比如规划步骤、推理规则上展现出了优势。“但我们真实作业世界是连续的千变万化的世界,世界模型更多是说能够在视觉空间,对物理交互进行预判。”
根据姚卯青的解释,世界模型更像是机器人通过眼睛和大脑来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能够贴近真实物理环境中的连续变化,“比如流水线上抓取物体,或者折叠衣物这样的动作,世界模型在操作就能保留更完整的三维空间和时间信息”。
并行发展,并不意味着两条路线永远平行不交。早在5个月前,智元就曾发布过类似VLA架构的GO-1模型。姚卯青向记者坦言,这两种技术路径未来很可能在某个节点实现融合。
在技术拐点真正到来之前,智元也试图在更具体的场景中找到答案。
现阶段,机器人领域的工程化问题总是现实且具体的。姚卯青强调,以工业场景来说,目前在该场景中的通用性,是“一个有限范围内的通用性,不是无边界的通用性”。物流行业企业德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当前的物流分拨中心,人形机器人“并非要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在现代化的分拨中心内,已经存在一些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流水线。
“我们希望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对更复杂的情况进行自主决策,替代那些重复性强、异常频发却又不依赖创造力的工序。”王凯表示,在智元机器人部署至分拨中心的过程当中,德马科技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方案。“这些数据是我们的,意味着我们未来能够将这些数据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场景方案部署到更多地方。”
在技术和其他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寻找通用性边界,也是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前必须要跨过的门槛。邓泰华预计,智元今年会有数千台的出货量,“明年就会有数万台的出货”。
现金流加码,钱“想融就能融”
在会场深处,智元刚刚最新发布的四足机器人D1,正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与云深处、宇树的机器狗“打”成一团。不同品牌的机器狗互相撞击、挤压,试图分出一个胜负。
这也许是机器人行业的一个缩影。在产品和技术的碰撞之外,仍然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着每一家企业的发展。
正在“打架”的机器狗们。图片来源:乔心怡
在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邓泰华透露,年底预计完成C轮融资,希望引入更多国际产业方投资。智元的投资方包括红杉、高瓴、蓝驰、京东等明星机构,邓泰华也直言,目前公司处在一个“想融就可以融”的状态,并且透露智元会以“即便没有收入,也能维持三年运营”的底线思维来管理现金流。
充裕的现金流或许能给台下的供应商更多“底气”,但想要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加入,智元仍然需要准备更多砝码。
姚卯青坦言,机器人作为复杂系统产品,最终能否走向商业成功,供应链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设计和研发决定了上限,但供应链能力、产能和品质才是基础。”姚卯青说,智元在公司初创阶段就格外重视供应链布局。一方面,智元会聚焦在传感器、计算单元、关节执行机构、电池等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也扶持供应商进行定制化研发,从技术、生产到质量管理给予辅导和订单上的支持。“除了整合供应链之外,我们也会做一些引导的工作。”
和智元在机器人生产等领域展开合作的普智机器人的董事长周兴宥透露,普智机器人公司已为智元机器人中标中国移动7800万元人形机器人代工项目承担量化外壳的设计、生产与装配工作,目前首批产品已经交付。
“机器人最终还是会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姚卯青在谈及行业竞争时表示,具身智能是一个新的赛道,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刚刚过去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当中,智元几乎“隐身”,姚卯青说,自己希望团队更加注重长线方案,不被打断。“我们还是希望这个行业稍微冷静和理性一些,不要过度膨胀。”
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市场会放慢脚步。如何抓住资本的热情,吸引更多合作方加入,在供应链与生态建设之外真正打磨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仍是摆在智元眼前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