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脚下,甘肃省张掖市正以数字化手段重塑生态环境治理格局。近年来,张掖市紧扣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升级打造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起“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网上管”的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为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张掖经验”。
体系重构:打造“智慧生态大脑”,夯实监管根基
面对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果巩固与全域治理能力提升的双重挑战,张掖市以“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理念为引领,以“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为核心,构建全域覆盖、多维联动的智慧监管架构,实现生态环境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资源“一库统管”。张掖市横向联动10余个市级部门,纵向贯通国家、省、市三级网络,通过系统接口对接、整合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的环境质量、森林覆盖、地理信息二十大类2800万余条数据,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元数据库。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监测数据、监控视频实现“一网通”,数据壁垒被彻底打通。
提升决策效能,实现全域态势“一图总览”。依托“生态环境全景地图”,将生态红线、重点排污企业、执法监管等16类基础数据在地图上分类叠加,通过动态图表实时展示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排名。决策者可直观掌握全市生态全貌,实现“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织密监管网络,实现监测体系“十二网协同”。同时,在原有监测网络基础上,扩展形成“十二网”精细化监测体系。卫星遥感每月监测祁连山生态变化,19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追踪空气质量,104家企业在线监控数据实时传输,危废企业车间安装智能终端实现全程监管…… 从天空到地面,从山水林田到企业排污,监测触角延伸至生态保护每个角落。
强化全链条管理,实现业务平台“九链闭环”。升级打造的“九平台”覆盖生态评估、执法监管、风险预警等全流程。祁连山生态动态监测平台实时预警环境风险,企业超级档案实现1677家排污单位全生命周期管理,执法平台让“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检查”形成监管合力,构建起“发现—处置—核查—反馈”闭环机制。
实践成效:智慧监管释放治理效能
智慧监测网络的建成,让张掖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现质的跃升。
监管精度显著提升。通过卫星遥感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季度对比监测,179项整改问题实现动态跟踪,确保生态安全“零风险”。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覆盖率达100%,执法人员通过手机APP可实时查看企业治污设施运行状态,违法排污行为发现效率提升3倍。
治理效能持续释放。生态环境综合调度平台实现问题“半小时预警、两小时处置、两天内核查”,环评审批“一网通办”成为常态。土壤、湿地、机动车尾气等监测网络全覆盖,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黑河湿地生态功能稳步提升,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执法模式全面革新。推行“专人专责专企业”与“大数据+铁脚板”结合模式,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监测形成“天地联动”执法链,实现“从被动执法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经验启示:智慧化治理的“张掖密码”
张掖的实践核心在于把握好“三个结合”。
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既注重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又建立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让智慧平台不仅是监测工具,更是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数据整合与高效应用相结合。打破“信息孤岛”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一库一图”实现数据可视化、决策智能化,让数据真正成为生态治理的“源头活水”。全域覆盖与精准施策相结合。既构建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域监测网络,又聚焦祁连山、黑河湿地等关键区域,实现“整体把控+重点突破”,确保监管无死角、治理有实效。
张掖以数字技术重塑生态监管体系,为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正成为守护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座城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范例。(成健)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