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投网
尽管日本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但在传统功率半导体领域,其主导地位却正受到新兴中国企业的挑战。并且在这一领域,日本本土厂商已难以形成统一阵线对抗中国。
与因人工智能热潮而备受瞩目的逻辑芯片和内存芯片不同,功率芯片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电能的转换、分配、稳压及保护,为电子设备提供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因此对从电网到电动汽车的各个领域都十分重要。功率芯片越先进,提高能源效率越高。
然而在日本,功率芯片公司之间的合作越来越艰难。以东芝与罗姆为代表的联盟为例,其“谈判”历经数年却依旧停滞不前,原因是面临中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而无法维持盈利。
罗姆公司于1954年在京都成立,最初是一家收音机电阻器制造商,后来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的零部件制造商。数据显示,在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罗姆遭受了12年来的首次全年亏损,净亏损额达500亿日元。今年5月,该公司甚至宣布将削减业绩不佳的制造工厂,并征求员工自愿退休。
事实上,罗姆一直都在试图扩大其功率芯片产能,并寄希望于电动汽车需求能够推动基于SiC(硅碳化合物)的芯片市场。但近几年来电动汽车市场(该设备的最大用户)的增长已经放缓,导致需求减少。不仅如此,中国新兴企业的崛起也“蚕食”了该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削弱了该公司的盈利能力。
在日本公司看来,中国功率芯片制造商的优势已经不仅仅是高性价比,还有技术上的成熟。目前,中国企业已逐渐具备生产更复杂产品的能力,能在传统的单晶硅上制造“端到端”功率芯片器件,也就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实现电能转换与控制的集成化芯片组件。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挑战现有企业的垂直整合模式——按流程组织。在这一形式下,中国企业们可以将资源集中在特定的生产流程上,相比日本在内部完成端到端流程提高了不少效率。
这也是日本主要芯片制造商衰落的重要原因,未能及时适应新的商业趋势,也没能联合开发更先进芯片的投资项目。
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在努力推动行业合作,承诺通过拨款来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功率芯片行业,然而当地企业之间艰难的谈判似乎让这一进程难以落地。而中国硅芯片技术还在进步,中日之间的技术差距在无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