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小米几乎同一时间从科技圈进入到车圈,两家企业的竞争跳跃式的进入到了另一个行业。
网上,两家企业的口水战从来都没有停过,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从华为和小米的汽车产业布局上就能看出来,聪明人从来都不觉得它们是直接竞争对手。
企业运营的根本,是市场、利润和份额。
01 华为模式,既是供应链,又是高端板块
去年,鸿蒙智行的销量接近45万,几乎都是增程、SUV产品走量,比如说均价超过50万的AITO M9、均价超过30万的AITO M7。
鸿蒙车型的特点,是增程、SUV路线,而且定价不低,走的是“泛家庭”路线。
从绝对销量来看,鸿蒙是有很强竞争力的,而且“鸿蒙”的销量,只是华为在汽车圈布局的一个板块,另一个板块是供应链模式。
余承东多次表示,华为不造车。
的确,华为把最复杂的工作交给了车企去做,奇瑞、赛力斯、北汽、江淮,车企承担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华为提供指导、技术支持等。
大量的车企看到了华为模式的成功,也纷纷抛来绣球。
目前,采买华为激光雷达、ADS、鸿蒙座舱的企业非常多,包括但不限于广汽、东风、长安等企业。
投射在产品上,奥迪A5L、岚图FREE+、岚图知音、岚图梦想家、深蓝S09、传祺向往M8等等车型,都是华为供应链模式的受益者。
而且,从今年招标的结果来看,还有大量的企业采买华为零部件,想要通过华为力量,来强壮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从运营板块来看,卖车,只是华为的一个工作,华为的另一个工作是销售零部件产业,激光雷达、ADS、DriveOne电驱、控制域和鸿蒙系统,这些零部件的利润非常高。
华为之所以能销售这些零部件给企业,主要原因还是在手机领域、通信领域的多年沉淀,5G上车、高端P系列手机的成功,组建出来的生态联盟,要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02 小米是造车模式,现阶段的目标是纯电
去年,小米SU7上市,取得了不错的成功。
今年,YU7上市,按照订单来看表现也很不错,这两款车型都是纯电车型,且定价集中在20万-30万之间。
从产品布局和热销车型分布来看,华为和小米有一部分重叠,但不多,20-30万价格区间中,华为布局了AITO M5、智界S7/R7。
理论来说,这三款车型也不是华为的走量车型,小米抢就抢了,毕竟华为的重心在M8、M9等高端车型上,而且现在S9升级改款、S800上市,华为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就是高端、增程路线。
其实理性来看,如果不把科技圈的恩怨带到汽车圈,小米和华为根本打不起来。
比如说今年华为和小米发布的两台重磅车型,M8和YU7,既在技术上不重叠,一个是增程一个是纯电,又在价格上完全不沾边。
前者均价超40万,后者均价30万左右,整整差了10万块,这已经足够撕裂用户群体了。
03 品牌画像完全不一样
再来聊聊口水仗比较集中的品牌画像上,其实投射在网络上的风评也不一样。
小米是性价比路线,而且雷军有很强的ip影响力,华为的价值则不在性价比上,其更加注重技术上的突破,在某一个人的ip创造上,不如小米。
非常客观的说,小米的用户群体稍显年轻,所以雷军和他的SU7、YU7都是热血、运动形象,但华为的用户相对成熟,年纪偏大,这部分用户群体往往掌握着社会更多的资源。
从M8、M9的成功就能看出来,这两台车一上市,其实收割的就是BBA的用户群体,M9干翻了宝马X5,M8则让奔驰GLC难以走量。
X5、GLC可都是社会精英的选择,现阶段全部流向华为,这也足以说明事实。
所以虽然两家企业都在造电车,但本质上,这两家企业还不是直接竞争对手,本质就是它们的商业模式构建的基准点不一样。
华为的对手是BBA,其也给企业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小米的策略是年轻运动,其只造车,无法通过供应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