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的另一场实验:把科研写进创业
创始人
2025-08-19 04:20:46
0

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的夜晚,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动物房里,已经连续4年保持"朝九凌晨二"工作节奏的潘雨堃博士,提着荧光蛋白手电筒照向了一窝新生的胎鼠。眼前观察到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过半数的小鼠携带了新的基因突变,每个不同的基因突变带有不同强度的荧光,进一步实验可知一次简单的小鼠繁殖可以筛选约7个基因靶点。这意味着1个研究生,1年的时间,花费10万美元的小鼠繁育饲养费用,可以在个体水平将哺乳动物数万个基因完整地筛选一遍,而且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很容易地被定位, 这在哺乳动物遗传筛选领域是前所未有的。这将为抗疾病药物靶点筛选带来全新的平台和工具。“那天本该是情人节,但我收获的却是科研生涯最珍贵的礼物。”

这个情人节的突破,不仅成为潘雨堃科研生涯的转折点,更为日后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埋下了种子。13年后,在上海创新药孵化器、张江药谷平台的办公室里,渤因生物创始人潘雨堃,向《留学生日报》回忆起他留学时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时隔多年依旧振奋人心,而当年的技术突破已成功转化为创新药物,为造福患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 年,潘雨堃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彼时,生命科学领域的出国深造潮正盛,他所在专业近半数同学选择赴境外求学。 “当时国内科研的软硬件水平以及整体学术训练环境与海外有一定差距。”这一现实成为他远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重要原因。

在耶鲁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后一年半至两年时间里,需要在三到四个实验室轮转,最终从中选择导师。这段经历让潘雨堃接触到干细胞、遗传学、免疫学等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为后续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础。因本科阶段在复旦主攻医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治疗,他最终选择了与自己的学术背景高度契合,同样以遗传学基因工程工具开发和应用为核心研究方向的许田教授实验室。在许田教授指导下,他不仅接受了系统严格的生物学、遗传学专业训练,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更深受导师影响,看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许田教授当时已参与创立多家成功的生物科技企业,其中导师参与的两家二代测序技术公司(454 Life Sciences和Ion Torrent)将人类基因组测序时间从多国协作的十余年缩短至几天,彻底重塑了行业格局。这种 “学术 + 产业 ”的双重实践,让潘雨堃直观感受到“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

2016 年,潘雨堃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此时国内正处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旺盛,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当时国内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创业环境也非常活跃,回国的激情很高,况且回国还能照顾到自己的父母。”潘雨堃表示。尽管面临着从海外科研环境到国内创业环境、从研发到企业运营的双重转变,潘雨堃依然充满信心。

他选择落户张江,看重的不仅是当地提供的实验研发创新券、人才补贴、房租优惠等政策扶持,更在于张江已形成涵盖投资机构、跨国药企、高校、医院、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生物医药生态,同时人才高地优势明显。而且,潘雨堃与张江的缘分,早在23年前就已埋下种子。他毕业于上海顶尖学府——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张江完成了最初的科学启蒙。

回国后,潘雨堃经历了 从科研人员到创业者的转型。过去专注于技术突破时,他曾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理念;投身产业后才意识到,企业发展需从市场需求反推 —— 产品能否解决患者痛点、成本能否控制在可及范围、市场接受度如何,这些因素远比论文影响因子重要。这种思维转变成为他创立渤因生物的核心逻辑。

2020 年,潘雨堃带领核心团队创办上海渤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公司主攻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技术,旨在解决传统病毒载体疗法存在的成本高、容量有限、不可重复给药等痛点。这一路线与 "基因治疗 2.0" 的行业趋势相契合,即通过技术革新扩大市场覆盖,让更多患者用得起基因疗法。

在人才招聘方面,潘雨堃表示,渤因生物更注重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能力适配性,无论是海外人才还是国内人才,都一视同仁。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团队,共同推动渤因生物的发展。”

2025 年 5 月,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渤因生物在此前峰瑞资本和凯风创投天使轮投资的基础上又成功完成了张科禾苗领投、老股东跟投的数千万元第二轮融资,令整个行业为之侧目。尽管前行之路布满荆棘,面临技术迭代、临床试验、市场接纳等重重挑战,但凭借底层创新技术,渤因生物正稳步推进临床前管线开发,被投资人看好,在全球基因治疗2.0的赛道上奋力突围,力求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采访尾声,谈及归国创业者的特质时,潘雨堃用 “In China, for the globe” 精准勾勒出归国留学生创业者的独特特质 —— 扎根中国土壤,却始终怀揣服务全球的视野与格局。

这份特质也指引着他对海归创业者的建议: 回国前务必沉下心调研市场、政策与行业生态,多与校友、投资人、政府园区及企业创新中心交流,让技术与本土需求精准对接;生物医药这类长周期领域更需耐住性子,既要扎稳科研的根,也要与资本建立信任的桥。唯有将中国的创新土壤与全球视野结合,才能让创业之路既接得住地气,又迈得向远方。

在与潘雨堃的交流中,能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创业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海归创业者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相信在像潘雨堃这样的创业者的努力下,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杰克股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杰克股份(603337)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国内外4个实用的二维码生成器分... 国内外 4 个实用的二维码生成器分享 在数字化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二维码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存储与传递...
原创 烈...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升空,将吉利星座 04 组卫星精准送入预...
洁美毛刷取得一种骑行手机支架专... 金融界2025年8月2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东莞市洁美毛刷制品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微短剧出海,“长优”才能“长红... 汪闻婕 中国微短剧出海有多火?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APP,比...
特发信息光电取得杆用固定金具专... 金融界2025年8月2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特发信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艾华集团:暂未有超级电容业务 金融界8月22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艾华集团提问:“董秘好!AI算力服务具有‘削峰+备用电源’...
视源股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视源股份(002841)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全球最畅销商业客机桂冠将易主,... 文|李奥 在全球航空产业的庞大版图中,空客A320系列和波音737系列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
华北铝业取得一种刀轴变形矫正装... 金融界2025年8月2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北铝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爱智存申请系统评估优化方法等专... 金融界2025年8月2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爱智存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系统评估...
青苗网评|“AI克隆”横行,孩... 刷脸支付、AI视频、智能管家等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确实让生活更便利,但与此同时,AI伪造的“假脸”...
AI概念股早盘走高,科创人工智... AI概念股早盘走高,寒武纪(8459.HK)-U涨超11%,芯原股份涨超9%,澜起科技、恒玄科技、复...
vivo拿出了一个60分的产品... 记者 陈月芹 8月21日,赶在公司成立30周年的节点,vivo抢先发布混合现实(MR)头显探索版vi...
上海元宇宙产业链已集聚数百家企...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持续推动元宇宙技术发展。 8月22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欧康维视生物-B:OT-301... 8月21日,欧康维视生物-B(01477)发布公告,本公司在其第二项III期临床试验OT-301(N...
网龙多位专家受邀出席全球教育盛... 8月18日至20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
点燃“Z世代”科普热情!202...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李早花 张莉 8月22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
坦白现金流状况、押注平台生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这一次,智元打了明牌。 在独立商城公布了几乎全线产品的价格之后,智元机器人又在上...
东旭科技取得太阳能板自动清洁系... 金融界2025年8月2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东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太阳能...